第200章 钱币价值(第三更)(2/2)

赵曦很想说一般等价物来着,还想就此展开说一下流动性充裕和不足……扯淡了,谁懂的这个?就是说了也是云里雾里的。

“货品?”

“确实如此。铜为货物,诸位认同否?铸币只是将铜提炼加工,也还是货品。只不过它是充当了货品交易媒介的货品,也就是作为中间物使用。”

这样应该都能懂,也确实懂了,最起码颔首认同了。至于是否有滥竽充数者,那就管不了了。

“既是货品自然该有其本身的价值。比如一文,这是大众认同,也是朝廷规定,到底它的价值该是多少?如何来衡量?”

“只有确定了衡量钱币作为货品的价值标准,才可以议定新币每年铸造的多寡。这也是曦将此议题交于朝堂之因!“

不知道这些臣工们是不是听懂了,赵曦本来是很清晰的,自己绕着说了半天,也有点糊涂了。

真的,说的有点绕,货品的衡量标准不就是钱币吗?现在又让找一个衡量钱币的标准?到底哪个才是标准?

这道理,赵曦已经在慈明宫讲过,赵祯也是听过的,讲了三遍,没人懂了。赵曦才将此议题奏请朝堂议定。

怎么说呢,越是人们不懂,对于赵曦的目的越有利。

最喜欢不懂装懂的,那样就更好了。

“衡量标准?铜矿开采多寡不就可以衡量新币价值吗?开采的多,新币则贱,开采的少,新币则贵……“

我去!这是原材料和成品的关系好不好,这是一体的,是上下游关系,是能作为衡量标准的大叔!

“此言差矣,殿下所言贵贱乃指新币,铸币多寡也指新币成品。铜矿开采多寡是决定新币制作多少的原因,而非吾等需要议定的结论。若如汝所言,东川铜矿能否运送至汴梁钱监,岂不是也是标准乎?”

……

接着又开始了。本来朝议的是新币制作的数量。结果,整个朝堂议论的话题,从赵曦提到的衡量标准,拉扯到铜矿,接着就拉扯到大理国内形势,还有人拉扯到到了漕运,甚至有人开始分析长江的水文知识……

一直就这样,总是谈不成正事。

赵曦无所谓,本来就没指望他们能找到硬通货作为标准。

至于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连赵曦也只是听说过,赵曦也只知道黄金是作为衡量标准的。至于缘由,他不懂,也没准备说这些。

他想说的……

“殿下,今日之议题,殿下可有思谋需要朝廷定夺?”

烦了,富弼被吵吵的烦了,想静心多想一下太子殿下用意都不行。所以,他直接问了。

只要太子殿下提到了,他再去琢磨这个过程,想必要容易些。

对于财货方面的问题,富弼,文彦博等等,包括整个朝堂,集中在一起,都未必有太子殿下精通。

何必废话么,除了让太子殿下看笑话,真没任何意义。

“曦以为,若有一物可衡量钱币价值,此物必须是放眼天下,无论州府国度,无论丰年灾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所有人认可的物品。”

“粮食?“

富弼是下意识的。因为唯有粮食,才是天下人皆认同的货物,不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无论丰产还是欠收,不论种族国度,唯有粮食可充当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