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谁更能沉住气(2/2)

早知道,应该提早尝试来着,那样或许自己能为儿子多做点,没想到自己就这么突然的废了……

朝堂是帝王的朝堂,也是臣工的朝堂。就国朝如今的状况,吃独食是很难的。

所以,当太子殿下准备为朝臣代训亲卫,以及扩充护卫营的议题被广为流传后,从京官到地方,每一方势力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也导致了这件事成了如今朝堂最大的事。

那怕是已经致仕休养的老臣工,也怀着忧国忧民的大情怀,不断的往朝堂递折子。

如其说是关注朝堂,不如说是刷存在感,让朝廷在此事上不能把致仕的老臣给丢一边了。

甚至那些有功名在身,却没有差遣的闲人,都投门扒窗,用不同的方式,借不同的渠道往政事堂以及赵曦这儿递折子。

各种言论都有,反对的,赞同的,分析利弊的,建议管理的,甚至还有规划未来的……等等。

在赵曦看来,字里行间都在说一个意思:别忘了我!

赵曦仅仅是丢出去这么一个议题,还真是丢出去了。

自从那次集议时提了那么一嘴后,赵曦再没有主动说过这事,甚至都没有询问过,所有关于这方面的折子,赵曦都丢一边了,就更没这事一样。

赵曦明白,他不能有一丝的急切,不能有一点的热衷。

赵曦之所以如此做,背后的目的很大,很长远,或者说是在设一个套。

首倡是他,还是一个明显对臣工有利的议题。如果他表现的急切了,反倒会让朝堂臣工以为他有背后的想法……他确实有。

他就那么一说,然后直接放一边,反倒是打消怀疑最恰当的做法。

臣工、相公、帝王,这个平衡赵曦很清楚,他冷处理的目的,就是想来个大挪移,想把这件事的主导交出去,自己好置身事外,做一个裁决者,而不是实施者。

他是想由原来自己与朝臣的争端,变成臣工和执宰的争端。矛盾转移,是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

至于这种提议会不会夭折,赵曦不担心。

是自己首先提议的,集议时老爹又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不乐意的情绪,加上自己后来的冷处理,不可避免的给朝堂造成了他有反悔的意思……这应该可以掩盖他真实的意图,反倒能促成这事的推行。

这是一个要我做和我要做的区别。

一件事,他人要求你做,和你自己想做,在心态上是两个概念,也会直接导致结果上的不同。

现在应该是一个谁比谁更能沉住气的态势。

对于赵曦这种走一步看三步,甚至看五步的大谋略帝王,政事堂的执宰们没有单纯的从议题上去看,他们都在揣度太子殿下背后的目的。

之所以赵曦能见到如此多这方面的折子,完全是政事堂有意为之,想给赵曦造成一个整个朝堂热议并很有可能促成的现象。

如今暂停了早朝,只要集议时太子殿下再次提出来,政事堂就有了设置条件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