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文武的认知(2/2)

之所以能这样摧枯拉朽般的取得胜利,并不是吕公著真有多大的军事才能。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怎么多年来,在护卫营与官家相处,与狄青交流,与护卫营校尉探讨。他知道,对于领兵作战,他还是个外行。

能拿到南征主帅的职位,说白了,他投机取巧了,或者说剽窃了。

他完全是考虑官家领兵会怎样做,尝试着以官家的想法去做事了,没想到结果真成了。

吕公著也知道,他并不具备官家那种战略战术全能水平,但有一点他学到了,就是作战指挥部,或者说参谋部的做法。

像官家那样,他把所有的都指挥使以上的武将,不管是新军西军,还是禁军,统一召集起来,让大伙一块来参谋如何作战。

集思广益,他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

《论战时参谋疏》……吕公著不是个敝竹自珍的人,在痛扁安南的第一时间,他便针对这次大胜的得失做了总结,很慎重的向朝廷递了折子,重点且详细的介绍了参谋部作战的利弊。

从早期跟随官家南征,到上一次西征打西夏,再到这一次南征,客观公正的阐述了战前参谋的作用。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诲叔之言倒是给国朝征战提供了一种参考。只是,让众多武将来左右战事安排,真的合适吗?”

吕公著不算是特别懂的变通的人,之所以将奏折呈于朝堂,也没有谄媚官家的意思。

从奏折中也可以看到,吕公著是真用心总结了。

文彦博做过主帅,韩琦也做过主帅,他俩都是那种一言而决的做法。

别说是武将掺合如何作战,基本上在他俩面前,根本就没有武将吭气的份。

可看到吕公著的这份折子,又不得不慎重对待。

“也不尽然。明确目标,分清主次,对于朝廷而言,主帅指挥作战,胜败是主帅担着。而武将的功劳,基本在歼敌上……”

富弼曾经因文武之别跟官家交流过。他还记得官家当时的话:

文武只是职衔的不同,到了一定的程度,不应该有具体的文武之分。

冲锋陷阵,文臣不会做,同样,武将到了一定的品级也不会做。

有懂战略战术的文臣,同样也有熟悉经典子集的武将。之所以国朝文武如此泾渭分明,并不是文武有别,而是国朝文武的选拔方式,或者培养体系错了。

把文武分割开培养,或者说摒弃任何一方单纯的成长,都是瘸子拐子,难以稳当。

当时只是泛泛而谈,也是作为闲聊而已。当时富弼也没有真当回事去体会。

这一次,当吕公著在推演对抗中脱颖而出,表现出了很强的军事才能。

再想想这些年吕公著的履历,富弼由不得再次想起官家的那些随口话。

吕公著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他这么多年一直在护卫营,那纯粹就是一个军营。也是在那里,吕公著接受到了太多的军事方面的历练和观点。

同样,护卫营的那个环境,也让所谓的军卒,不再单纯的是个莽汉了。

据听说,护卫营军卒,任何一个人出来,都有能力做一次战前宣讲。

用护卫营军卒训练新军,新军并不是单纯的作战能力提升,更多的是精气神的改变。新军相比于原来的禁军,多了一份信念,多了一种气质。

这些,绝不是一个军汉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