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来一次辩经(2/2)

本来还想着能从这所有的观点中找到自己心意的,直接把政事堂的争论叫停了。

现在才知道,自己是真没这个能力。

说真的,若不是多了那千年的见识,自己在这时代就是个小白,任何一个学派的观点,都能折服自己。

怎么办?

“诸位相公,关于科考可有定论?”

有事问相公。赵曦没想过把自己当小吏用,不可能事必躬行,不然养这帮臣工有何用?

“官家,命题不外乎经史子集,循惯例,并无增减之意。主要是经典注解的分歧。”

韩琦所说的,赵曦知道,赵曦问的是他们有没有想出什么辙来解决一下。

自富弼丁忧,韩琦做了政事堂之首,好像棱角圆润了些,也只是些许。最起码在科考争论上,他并没有掺合,甚至没有支持或者反对任何一方。

估计是没动着老韩的什么……

“循惯例?”

赵曦知道,庆历年的科考跟皇佑年的类型是不同的,不明白他们确定的循惯例是哪个惯例。

当然,这也是政事堂还没个定论,达成一致后,才会呈报并采纳自己的意见。

“禀官家,以嘉佑二年,欧阳相公主考的类型为例,不做增减。”

那是改革科考后的,也就是复古训诂,恢复了前朝的策论作为内容之一,适当减低了诗赋的权重。

马马虎虎,暂且就这样吧。

“官家,只是在释义上政事堂诸位有分歧。时间尚早,若政事堂能达成一致最好,达不成就需要官家指定一种注解……”

基本就是这个情况,皇城司倒也打听的清楚。

“这样啊……诸位相公,我少年进学时师从孙明复。听闻国朝如今之释义,孙师为开创者之一。”

“虽我师从孙明复,但忙于事务,于治学一途并无建树。今闻所衍者众。朝廷也多日未开庭筵,如今政事堂又因释义有纷争。”

“诸位看这样行不行,组织一次辩经,或者说让国朝成型的释义流派,都有机会登堂入室,各家也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家学术。”

“同样,也可在辩经中明道,从而明确来年科考释义。如何?”

赵曦挺不好意思,觉得这就是闲着没事找事玩。

确实,朝堂近段还真没什么大事,正逢政事堂有这样的争议,他又特别想深度了解如今的所谓儒家正统,更想究竟一下那个理学又是怎么样。

所以,他想玩一次大活。

殊不知,在赵曦看来是玩,可在政事堂的这帮人眼里,这是堪比新皇登基的大事。

对于士林,还有什么比宫廷辩经更神圣的事?

“官家,可是有朝廷主导,士林皆可参与的辩经?”

韩琦有点不太信。士林有辩经,但多是某个书院,不同学派的人邀约,何时曾有过朝廷组织的论道辩经?

“正是,以庭筵形式辩经,博采众长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不是有句话话吗?理越辩越明。同样也有句话,辩论的结果是各人保留各人的观点。

具体会是怎样的体会,那得看大家的自我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