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都不纯粹(2/2)

“势官富姓,每逢青黄不接之机,以善举之名,借贷于耕农,迫使其偿还印子钱粮。如此年复一年,最终不得不以耕田偿还,从而耕者成佃农……”

赵曦很想说,国朝并不是二元制户籍,人们没了田地,完全可以到城郭谋生活,然后……

真不敢开口呀,生怕自己又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君王。

就这样倾听王安石慷慨激昂的演说……

怎么可能?

在后世被称为经济极度发达,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居世界首位的大宋,在王安石的口里就成了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了?

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可不就是水深火热嘛。

赵曦在后世曾见过,有人说大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两千多美元……

有人说大宋的经济总量是当时整个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强……

有人说纵观历史,大宋是最令人向往的时代……

可在王安石的这一番陈述中,人们颠沛流离,甚至感觉几乎到了饿殍满地的程度。

这还是自己治理下的大宋吗?这还是自己印象中的大宋吗?

“官家,国朝耕田五百万倾,而不予纳税者占十之七八。因耕田过度集中,耕者无其田而背井离乡,有田者不耕,想耕者无田。”

“因此,而导致国朝耕田逐年减少,多废弃不用……”

这时候赵曦已经顾不得考虑王安石是为了推销他的青苗法了,而是真正的被他感染着。

站在一个君王的角度,面对王安石所说的情形,绝对做不到无动于衷。

赵曦开篇跟王安石客气,说自己成长于宫内,那真的是客气。

他在后世,就是农家子出生,又如何能不知道农户农活是怎样回事?

可听王安石这番说,他才知道,或许他是真不知道农户是怎么回事。

本以为即便是时隔千年,农村还是农村,而王安石说的,跟他经历的根本就是两回事。

王安石不会捏造,这一点赵曦确信。那,只有自己是真不了解了。

赵曦一直自以为了解农村,也自认为明白这个时代的落后是因为物质匮乏的原因。

所以,他一直致力于创新产业,从而引导这个时代的人们,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可从王安石嘴里了解的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曦已经亲自为王安石泡了第二壶茶了,王安石还没有讲完。

他从个例,有名有姓的个例说起,归结到国朝的现状上,然后落实到青苗法的利处上,一点一点的把赵曦引到了青苗法。

有卖儿卖女的,有家破人亡的,也有豪田堪比皇家的,更有一县耕田沦为一家一姓的……这个危言耸听了,最起码赵曦觉得危言耸听了。

“大参,诸如大参所言,革新势在必行。可青苗之法,非你我二人可定……”

“国朝军州四百余,从决策到执行,非全朝堂之力不可为。大参,是朝议还是集议,你认为如何?”

表现的是兼听则明的君王水准,其实赵曦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他现在也没个准。还需要思考和酝酿。

王安石用递折子的方法,本来就不是要随意决断,目的是想从官家这得到是否支持的准确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