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面授机宜(2/2)

也可以说是面授机宜,就跟指导报刊事宜一样。

王韶被内监领进勤政殿…~这是他第一次有单独的机会觐见官家。

在同年中,三甲进士,能有单独觐见官家的,也就吕惠卿在担任馆伴使时,官家谋划大理才有这样的机会。

王韶是激动的,从官家单独召见,就能知道,官家确实是看好自己的《平戎策》。

“子纯,你的《平戎策》我仔细看了,很有见地。操作成功的可能也很大。当然,同样存在功败垂成并引起西夏警觉的可能。你准备如何进行,可有章程?”

国朝除了特定的朝会,并没有跪拜的要求。赵曦也不喜欢那一套。

王韶自进门,请安后就躬着身,直到赵曦问话。

“回官家,平戎之法,无非就是剿抚并重。臣虽有边事经历,也对河湟各部落有所了解,但时过境迁,臣还需要到任后切身体会方可计较……”

“臣认为,凡控弦者多的部落,首领威望大,力量相对强的部落,应该以剿为主,安抚为辅。而那些控制地域小,却关键的部落,应该以安抚为主,剿为辅……”

这都是大而化之的措辞。即便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王韶这时候也做不到拿出详细的策略来。

赵曦也没想着让王韶阐述细节,倘若那样,他倒要考虑是不是把这事交给王韶了。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并不适合做这种需要扎实推进的事。

“子纯,涉及到吐蕃的那些部落,说到底,真正决定他们心之所向的应该只有两点。一是种族群体,就是族群;二是利益。”

“从边官的奏报,以及你对河湟态势的分析。河湟地区的吐蕃,在族群认同上应该是出了问题,而出问题的根源应该是利益。”

“这也给你的平戎提供了机会。当然,也存在在对外问题上他们会再次凝聚。所以,你这也算是任重道远。”

“既然吐蕃部落是因为利益而分裂,你可以侧重于利益方面的考量来实施平戎。”

“临行前,我建议你去一趟工坊城,与工坊城羊毛采购的相关人员接触一下。我会着令工坊城与你接洽。”

“另外还有一个,听闻西域适宜棉花生长,河湟地区也可以尝试。你需要跟司农寺接触……”

棉布现在有,很稀少,还贵的让人生畏。

赵曦记不清后世在河湟这边是不是有棉花产业,从气候条件来说,应该是可以的。

关键是那地方地广人稀,有大片的荒地可用。

赵曦眼里从来不止是地域,更多的考虑产业。

国朝土地政策造就了如今国朝的困境。从开始,赵曦就是在开源,用利益引导国朝的特定阶层把视线往外看,一点一滴的改变国朝固守的思想。

利益的诉求是不分阶层的,那怕是再正直的士大夫,面对利益时也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军备强盛是基础,胜战是胆气,而那些国朝眼里蛮荒之地产出的利益是引子,而让整个朝堂有扩张的野心才是目的。

就如因为东川矿城,而让朝堂赞同谋划大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