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真实目的(2/2)

就像现在,富弼觐见,寒暄后就这样直白的要官家拿章程。因为他了解,官家并不是喜欢委婉,也不是要戏耍朝臣以显示自己的智力。而是在自己离开朝堂后,王介甫入朝革新,导致了政事堂相公跟官家在特定范围内的对立,官家不得不这样。

这是富弼对三年来朝廷抵报的总结分析。

并且,富弼很清楚官家的大局观,任何政策的推行,都会尽量顾及各方利益,会选择让人想象不到的切入点把政策推开。

“富相,表面看,这次只是工坊城在授权一些产品的工艺,是利益方面的闲事。其实,我最终的目的并非如此。”

“工坊城是个榜样,从一开始我筹建工坊城就是榜样的目的。这次让工坊城出售工艺,一是工坊城确实要注重于研发,制造一项就会放在次要位置,并且工坊城还担负着国朝军备更新的重任。”

“如此,工坊城那些民用产品的产量就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经过这些年,工坊城产品已经被广泛认可。”

“这些都不重要,可以看成是工坊城出售工艺的噱头。而工坊城产品工艺出售后,引导各地照搬或者改进发展工坊城模式才是我的目的之一。”

工业化的发展,绝不是一城一地能促成的,工坊城只是一个先锋带头作用。

赵曦也没想过一个君王去专门做这事。树立榜样,把发展的事交给这个时代,这才是符合实情的发展道路。

死搬硬套,把后世的照搬过来,或者以自己的见识左右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在赵曦看来都是不可取,不切实际的。

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工业化也一样。就如后世的特色理论,只要符合的才是最好的。

赵曦认为,引导并给予支持,让这个时代自行选择发展,才是最恰当的做法。

违背时代脉络,势必导致混乱。

“第二个目的,工坊城产品与军备的关联性,决定了即便是出售或者授权工艺,也必须有官方来主导。”

“我有意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就是官办产业体系,作坊均是官办民助的模式,但整个作坊的管理由朝廷到地方形成独立的体系。”

“作坊的东家由朝廷、地方州府郡县、朝官京官地方官以及地方乡绅组成,作坊的管理层由官员担任。”

“整个产业体系的官员考评和升迁,不仅仅接受吏部的考评,同时所有东家的意见也是官员擢升和转任的参考指标。”

这是后世那些特大型企业的改良版。

赵曦迎合时代特征,把官府、官员、乡绅纳入各类产业的所有人范畴,并给予他们除了主导权以外的相应权利,可以有效避免贪渎,同时因为利益攸关,也能最大程度的促使管理层尽心尽力。

还有另外的目的,让当下这些着重于土地的官势富姓,在长期平抑粮价和作坊盈利的情况下,逐步改变对土地的依赖,以此改变国朝土地兼并的弊端。

让国朝的官势富姓有了除了土地以外的资产,利用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认知,促进这部分人对赵宋王朝的认同,加大抵制朝代更迭决心。

同时,有了这一套独立于朝廷的官僚体系,还可以改变国朝冗官之弊。

这才是赵曦真正谋划此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