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总则(2/2)

这不,刚刚参加完贡院揭幕的遗老遗少,在听闻朝廷要官制改革时,不约而同的开始向朝廷提意见建议了。

充分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参政议政的意识,还有为大宋王朝死而后已的决心。问题是,别都集中在关于保持致仕老臣待遇的问题上好不好?

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划分。

也有人说,改革就必须有流血牺牲。

赵曦并不认同,他倾向于中和各方利益,并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各项改革的方法。

就如后世,两个相同意识形态的大国,休克式改革的方法确实跟和风细雨的改革道路不能比。

“关于官制改革,我初步设想是三级决策制,就是与勤政殿的格局对应。”

“第一级为内阁级,人数在五人到十一人之间,必须是以单数的形式存在。”

“第二级为执政级,人数在三五十人,现在暂不确定,以最终确定执政推举方式后再论。”

“第三级就是现在的朝会朝议,改变原来的以品级参加朝会的模式,以职能分类作为参加朝会朝议的依据。”

“三级决策层,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权限和职责,也有处置不同事务的职权,避免无论事情大小一窝蜂掺合的现状。”

“这是大而化之的原则,具体如何确定朝议人选,如何推举议政官员,如何确定内阁成员,这都需要诸公来考虑,也可以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国朝官员的意见和建议。”

“朝廷和衙门,国朝的州府郡县官员,这本身就是涉及所有官员的事,尽可能的收集意见,以确保官制改革不产生大的纷争。”

“至于框架确定后如何改革官员的俸禄和待遇,那就等前期的一切确定后再议。”

赵曦的这些话里,应该是把自己的思想都做了透露,也算是官制改革最大的一次透风。

比如决策层每一级人选的产生,就跟他要求广泛征求意见关联。

比如说执政人选的遴选,他提到了推举,以此类推,内阁成员也可能使用推举之法。

不过赵曦并没有明确,这是他给自己留了门。

集权,这一点决不能变,可如何在集中制和集权制之间找平衡,这是他尚未确定的。

绝对的集权,别说如今的朝堂并不一定能通过,赵曦更担心子不贤孙不孝的可能。

可纯粹的集中制,削弱君权是肯定的,面对国朝的现状,倘若推行集中制,很可能改变国朝现状都会成为泡影,更别提自己其他想法得以实现了。

“官制改革非一朝一夕的事,目前朝廷最为紧要的是:应该确定官办产业的名称和主官,确定市易监管的名称和主官了。”

“讲武堂的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参加培训人员的能力评估也会很快形成。各州府郡县扑买的产业,基本设施的建设也多数已完成。”

“这两件事是需要提上议程,并尽快落实了。”

组建这两个机构的风已经刮很久了,该跑动的应该已经结束了,该交换的利益也应该交换完了。

这些避免不了,赵曦也没想着要去完全杜绝。

用其才,用制度纠正其德,这才是赵曦对这两件事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