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大设想(2/2)

在这所有的架构设计中,赵曦始终没有忘记监管。监察体系的建立,完善的细则,三年的轮换制度,追溯机制的设定等等,让监察体系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并且,赵曦还有只属于自己的皇城司探知……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官制改革议题。

首先,让吏部制定统一的官阶。从政事堂、六部九卿到州府郡县的主官、佐官,明确各职位的官阶,废除原先架床叠屋的官制。

并且制定详细的的升迁条件,细化磨堪,制定适应实情促进发展的政绩考评办法。

赵曦并没有指望能杜绝人情往来,后世都没有杜绝,更何况在这个师承和宗法大于天的时代,只是尽可能的让整个官僚体系规范起来。

其次,由户部着手调研目前各种本官、职衔、贴职、差遣、勋爵等各类贴钱的俸禄总额,以此为基准,根据吏部确定的官阶,形成官阶和俸禄对应的官俸体系。

新的官俸体系不仅要体现官阶的区别,还有体现职能区别,有无差遣的区别,体现致仕和在位的区别。

新的官俸体系,将忽略文武之别,重视地域差别,着重于政绩的奖惩,重出身但不唯出身,看履历而不唯履历,凭官阶而不唯官阶。

再之,是官制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是国朝官僚体系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赵曦设想的三级决策制度。

朝会为最底层一级,然后是议政层,内阁,最终是他作为君王的裁决。

朝会为参政一级,也就是说,参加朝会只是具备参政的资格,说白了就是知晓朝政的资格。

参政一级可以对朝政检点,但仅限于奏折形式,并且对于最终出台的政策不得非议。

接下来是议政一级,议政在国朝应该是属于真正的朝廷大员。十四府的主官,六部九卿主官,皇家银行、工坊城、讲武堂以及新成立的市易寺、国营寺、监察衙门等,都要占有一定的议政席位。

这应该是提议国朝政策的一级。在这一层可以吵,可以辩,但一旦经过议政递交内阁,并经帝王裁决后,不论反对与否,接下来唯有执行。

再往上就是内阁一级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相公。

在赵曦的设定里,内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相公,最好能实行推举后由自己裁定,帝王必须有最终的否决权。

只是赵曦不可能将现在在职的相公全数替换,所以,对于现在的内阁,只能是补充,从具备议政级别的大臣中补充。

然后,再根据议政的缺额,递补议政。

甚至赵曦想过任期的问题,就比如他在监察衙门、国营寺和市易寺都推行了任期制……

其实这些衙门的任期,只是地方任职的任期,对于位于朝廷列班级别的,还真没限制,就是政事堂在制定相关细则时也没有提及。

官员一旦到了这个层级,决定他们去留的,就是帝王了。

赵曦不确定,自己处于君王的立场,是否该去限制君权……他一直犹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