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2/2)

富弼边说,边摈退了殿内忙碌的书吏,招呼着韩绛、吕公弼、韩琦、文彦博以及王安石围拢过来落座。

“君臣制衡并非永恒不变的对立关系,这是个一直处于变化中的关系。君王是贤明,是平庸,是昏聩,是暴虐决定着我等臣工如何改变制衡的关系。”

“早年听说过官家的一些言论,弼深以为然。官家说,朝廷是君臣,是我们,我们就是朝廷。这话我非常认同。”

“那么,一个朝廷是否有利于国朝,取决于君臣关系。遇贤明之君,臣工处于次位,认同配合地位,因为贤明的君王不会祸害朝廷,不会殃及百姓,可开创百年之盛世。这时候,臣工配合又怎样?就如现在的官家。”

“若遇平庸之君王,君臣关系又将是另一种形式,比如先帝。在那种情况下,臣工要以辅助之心,以全君臣之义,保国朝安定。”

“可君王一旦昏聩或暴虐,那时候臣子才应该真正的去制衡君王,限制其皇权滥用,避免祸乱一世!”

这种说法大家还是认可的,很明了的讲明了真正的君臣关系。只是韩琦很郑重的说:

“富相所言甚是。只是如今陛下将监察衙门列为天子亲军,恐最终会成永例。将来的君王如何,都有直领监察之权,必将会导致臣工制衡时畏首畏尾。”

“稚圭,多虑了。首先,监察官皆为文臣,这一点在章程中有说明,那怕是有武将军卒作为执行队伍的存在,那也是以文臣为主导。”

“其次,监察体系的建立,详细明确了官员贬黜的细则,这其实是当今圣上舍弃皇权的一种做法,对于官员的处置,不再全然依靠君王的一言之决,而是做到有律可依。”

“再之,既然君王有舍弃的权限,自然就需要有收拢的权利。监察衙门为天下亲军乃应有之义,也是很准确的体现了君臣制衡之道。”

“如此,避免了监察衙门像御史台谏一般,沦为臣工们相互倾轧的工具。”

“这样的理念,其实在官家即位以后就有所表达…~官家即位,并未如陈例那般大范围调动官员,反倒是尽量的维持稳定……”

大宋的政事堂已经不再针对这次的战事议政了,已经开始考虑与战争无关的政事。

而这时候的北辽……

北辽朝廷在接到萧卓尔奏报的第一时间,首先下达了聪河北撤军的诏令,同时向蔚州增兵,确保在河北道撤兵时蔚州不失,避免再次被围剿夹击的可能。

这一点在北辽朝堂通过的很快……毕竟河北道都是各家的儿郎,明知道不可能南下了,恐吓又没任何作用,还不如撤回来休养。

而另外一项通过的,则是提出了与宋国谈判,重新划定边界并签订盟约的朝令!

很郁闷,百年未有之大郁闷。这时候的北辽朝廷,已经把对宋国的不敌之恨,全数转变到了西夏身上。

战事开放榷场,无条件释放西夏俘虏,战场上西夏和北辽将士的伤亡比等等,这一切,让整个大辽不由的去怀疑西夏与他们联络的诚意。

而这一次与宋国的大败,也让他们对自家将士的作战能力有了怀疑,甚至影响到集权统治。

他们急需要一场可以取胜的大战,来平息大辽内部的繁乱。

稳定大宋,攻伐西夏便是北辽暂定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