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原来如此(2/2)

“还有一个可能。国朝在事实上,文武的界限并非如表面那样明显。这需要在确定具体名额时才有所表现。”

或许这样能说的过去。就连富弼也不敢肯定。

官家似乎认同了。

确实,赵曦认同了。本来赵曦也不会单纯的以为国朝的文武就是全然割裂的。

韩琦敢杀焦用,那是因为狄青这个主帅就是草根,焦用更是如此。但韩琦对于那些武勋世家的子弟却是另外一种态度。

别说见了曹利会恭称太尉,就是见了向家的向鸣中,也一样客气。至于种家和折家,那怕是看不上眼,也没有当面落面子的事。

大多数文臣,多多少少都跟武将是有勾连的。关键在是不是成了气候。

就即便现在安置处理的这些废物禁军,不一样能在朝堂找到跟脚吗?

想来都以为这三成的席位,是留给武勋世家和有跟脚的吧。

然而,直到赵曦看到了朝臣集中上奏,要求尽快推动监察衙门办公时,赵曦才恍然明白:原来如此。

真正的原因却是从这一次禁军北上安置引起的,是因为朝臣们的恐惧导致的。

因为韩琦和文彦博放逐那些废物禁军,用强令逼迫他们北上转民。

他俩的目的,是让这些禁军在一定范围内能有一些骚乱,不管是骚扰州城,还是阻拦轨道运输,亦或是落草为寇,都能激起赵曦对武将的防范,从而对云应四州的利益分配调整。

只不过赵曦在第一时间杜绝了所有的空档,让新军和轨道兵严阵以待,堵上了他俩做法的漏洞。

当时赵曦是为了避免朝臣们嚷嚷,才把皇城司拿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情报,通过内参明发了。

也正是这一点,让朝臣害怕了。

前朝武后的梅花内卫,侦办了多少臣工,作为朝臣几乎没人不知道。

国朝自开朝,将武德司改为皇城司,由官家直接统领,担负着宫卫和密谍之责。

官家自即位以来,两次利用皇城司的奏报处置朝臣,这不是好兆头。

偏偏这两次,都让朝臣无从反驳。叛国投敌和文武勾连,都是忌讳。

但是,作为朝臣,谁也不想时时处于监视中,更不希望以内监为主的皇城司插手朝廷事务。

不仅仅是不希望如此,更对这样的行为担心,甚至到恐惧的地步。

从先帝的仁慈,直接转变成今上的强势,很难适应的。

朝臣们还是希望,属于朝臣的事,应该由朝臣解决,而不是密谍和官家。

这时候,官家推行的监察体系就成了将密谍摈弃在朝廷之外的利器。

因为监察章程的纲领中有一条,处置朝臣,必须经由监察官调查,并取得真凭实据后,依据监察条例,对照处置。

虽然官家有赦免权,却没有任意加罪的权利,同时,那怕是官家,也不得推翻监察衙门查验后的定论。

朝臣们之所以不再武将比例上纠缠的原因,是他们在担心皇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