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第一次议事(2/2)

……

“官家曾有言,文武张弛有度方为国家强盛之法。国朝百年文武之分,对于形成国朝武备松懈有一定的责任!”

王安石仍然是出口不忌讳。

“王介甫,你这是诋毁祖宗法度!”

“此言差矣。太祖时可有新军?太祖时可有火器?太祖时可有轨道?没有!都没有!”

“五代之乱,乱于武将。是故,国朝初开方有以文驭武的祖宗法度。为何?因为太祖针对五代之乱而纠正前朝尊武的法度。”

“同样,国朝以文驭武百年,逐渐出现了武备松懈,军伍糜烂的现状。直致西贼叛乱,北辽欺凌。”

“也正是因为这样,庆历年范公才倡议新政。富阁老、韩阁老、张阁老以及欧阳公都是亲自参与。”

“也正是因为这样,官家才建护卫营,练新军,修武备,创火器,融文武。”

“因为有了官家的一步步谋划,方有了南征安南而成就大宋粮仓之地。出兵大理而解决了国朝缺铜之弊。西伐西夏,于好水川雪国朝之耻,北战雁门而打出了如今的海晏河清。”

王安石这两句话很有水平。并不是因为恭维赵曦而有水平,而是他这样的辩词,先恭维了范仲淹,让列席内阁会议的范纯仁有了好感……也可能是偿还监察衙门在定内阁之前为他正名吧。

然后,王安石在辩词中把韩琦直接拖到了赞同他的一方…~庆历新政,韩琦也是支持者,甚至是冲锋陷阵的。

韩琦总不好意思说自己当初做的不对吧?那样的话,别说自己品性有问题了,就是惹范纯仁他也需要掂量掂量的。

“这不可同日而语!”

“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五十年前的国朝跟如今能同日而语?就是十年前,与今日的国朝也不可同日而语。”

“今日之论在文武之分,与庆历新政无关!”

韩琦还是听清醒的,没有被王安石带沟里。

或者说,没有被这一阵争吵带沟里,又找回了原点。

赵曦看王安石有瞬间的愣神……看来他本意就是要偷换概念了。

也是,内阁都是文臣,国朝文武之分根深蒂固,几乎深入骨髓了。

想要在文武上争辩,绝对不会有优势。唯有将话题扯远点,才存在占理的可能。

真当这是辩经的场所呀?

赵曦今日是要尝试内阁议事制度,才兴致勃勃的看他们扯淡。否则,早叫停了。

“官家,既然内阁对此事存在分歧,是否开始征询意见?”

富弼很快就明白官家的意图了。

这个不难,官家太反常了。

从官家以往的行事方式,很少让当初政事堂这般吵闹的,即便是有,也是一副不耐的神情,哪会今日这般。

呃…~赵曦本来还想再看一会儿的。

“准了!按照内阁议事制度,出现分歧而无法说服反对者时,开始逐个征询。首辅富彦国主持。”

赵曦不准备亲身下场。

“臣赞同士子入军伍。”

张方平还没等富弼问到,直接先表态了。

“臣以为士子入军伍可以,到不可将军伍文佐官由入军伍士子担任!”

韩琦清醒了,彻底清醒了,似乎没有被争论搅乱,再一次回到了他首先提出疑问的原点上…~不反对役兵制,也不反对士子入军伍,甚至不发对士子赐武职,只是反对议政的文佐官席位,由军伍的士子担任!

这样的表态,把韩琦的聪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臣以为,唯有畅通士子入军伍的擢升通道,才能真正促进士子入军伍的朝廷役兵法,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国朝的文武融合,实现官家早年所说的两条腿走路,才能强我大宋!”

王安石见无法把话题扯远,也只能就事论事了。

“臣反对!”

司马光都不说理由,连反对什么都不说了,只是跟在王安石后面,直接说反对……方正就是反对王安石提议的。

“臣以为善!”

韩绛没有反对的立场,不掺合辩论,但意见很鲜明。

“臣也以为士子入军伍有利于国朝军备强盛,畅通士子在军伍擢升通道可以有效避免国朝新军再次如禁军一般沦落。”

“想当初,太祖仅仅十万精兵,便横扫天下,再看如今的禁军!遣士子入伍,并扎根军伍,有利于将圣贤之道教化军伍。此正合了先贤所言之有教无类!”

得!韩琦一方算是彻底败了。文彦博从这个角度阐述,还是很有见地的。

文彦博……其实,文彦博是因为审时度势,知道官家这个提议会在内阁议事上通过,所以才做出了跟韩琦不同的选择。

他考虑了,张方平、陈升之、王安石、韩绛、吕公弼,至少有五人是坚决支持的。而王珪肯定是模棱两可。

那怕是韩琦和司马光坚决反对,再增加他,一样改变不了通过这项议程的结果。

“臣以为官家所言极是!”

在王珪看来,官家的就是对的。看到大势一定,连模棱两可都丢开了,直接表明了态度。

“臣支持!”

其实吕公弼说不说无所谓了,只是按流程走下去而已。

“官家,根据内阁议事制度的规定,老臣以为士子入军伍的提议通过,可连同役兵法一并在第一次朝会上发布!”

富弼纯粹就是在走程序了,因为官家的目的就是要走一遍这样的程序。

“善!拟旨……”

秘书阁,也就是原来的起居舍人,便开始起草诏令了。在总监察官范纯仁的监督下,起草没有任何歧义的诏令……经过内阁第二道和第三道流程的诏令,是必须有监察衙门印鉴的。

估计整个内阁都没注意到,对于役兵法是否推行,也这样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