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很正确的决断(2/2)

内阁大臣,可全是文臣,即便是有所谓知兵事,经历征战的韩琦和文彦博,王韶敢肯定,就是王安石赞同探路者队伍的做法,韩琦和文彦博也不会赞成。

章惇和苏辙跟探路者队伍都出于讲武堂,又都是官家的亲近,或许他们才真正有办法。

“很正确的决断!”

章惇看了,直接表态。而且,章惇还直接提笔了,在五人签名的头前,添加上了自己的名字。

“督府,章惇想承督府个情,还望将此密奏延迟三日返还皇城司。”

说完,又按了手印,才把密奏递给苏辙。

苏辙只是笑了笑,跟章惇一样的动作…~

王韶挺惊讶。要说章惇这样做,王韶一点不奇怪,这也是他把密奏先递给章惇的原因。

没想到苏辙苏子由,一个处事相当老道持重的人,也这样做了。

王韶还是不了解讲武堂,甚至说不算了解官家。对于这种情况,即便是满朝堂都叫嚣,官家也不会搭理他们。

别说这是近卫,就是新军这样做了,官家一样如此。

或许官家会问:你是大宋的臣子还是其他什么王朝的?

“督府,下官见此密奏,倒是有另外一个建议。朝廷给予我们河湟督边以查验皇城司密奏的权利,应该是让河湟能清楚探路者队伍的境遇,并我所反应。”

“下官以为,这时候,河湟督边应该是向青塘发起进攻的时候了。如此一来,可以将一边的所有魑魅魍魉的关注点,一并吸引到青塘城来。”

“如此,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探路者队伍的压力,也能尽可能避免朝廷的大谋划走漏风声。子由,你以为如何?”

章惇做事强势,甚至有点咄咄逼人。

就是给王韶提建议,因为每次提出后,王韶都会问一句苏辙,这几天他总是在提建议的最后,加一句:子由,你以为如何?

在提醒王韶的同时,也是要告诉王韶:我们都出自讲武堂。

“督府,子厚所言极是!”

难得苏辙今天明确表态。通常情况下,苏辙都是笑笑,然后礼貌的看王韶。

“好!韶正有此意。那就连同探路者队伍的密奏,一并请奏朝廷吧。”

对王韶这样的答复,章惇很不以为然。

请奏朝廷?对青塘施压的目的是为了缓解那些杂碎对探路者队伍的关注度。

等朝廷的反馈回来,还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吗?既然河湟督边衙门有临机决断之权,何必非要过这道手续?

若是战场,说不定就贻误战机了。

可是,王韶才是督府,章惇也只能认同。

王韶不傻,相反,还相当的聪慧,只不过他比章惇和苏辙要谨慎。

奏折撰写好,王韶邀请章惇苏辙一同附议,并且在奏折中,着重提出了这是章惇首倡,苏辙赞同的结果。

“这才是老江湖。子厚且学着吧!”

“学不来。朝堂就因为这样,官家才诸多事务上亲力亲为。”

当苏辙看到王韶再将奏折传递走的次日,便开始大张旗鼓的整军待发,就知道,人家王韶那边都考虑了。

提前整军没错,有缓解探路者压力的作用。奏请朝廷更没错,不担边臣嚣张的名头。

所以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