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微服私访(五)(2/2)

既然是国朝大功绩,大功臣,朝廷也是应该有所表示的。

“富相,朕所说的就是这辆车······看似与常车没区别,只要富相了解其中的工艺,也会像朕一般,有意奖赏。”

“富相,先看看轮毂······”

“官家,老臣不懂,这又是何物?”

“此乃轴承。王中正,缓慢的让车动起来······”

没有比实例更有说服力的。只要车辆动起来,以富弼的智商,很容易看到此物的应用之广泛的。

“官家,这是用于车辆,若是用于水轮,用于床弩,用于······”

“富相,确实如此,这几乎是诸多产业的基础,或者说可以让诸多产业大幅度提升产能。朕就是为此奖赏,准备奖励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臣工和匠人。”

赵曦虽然并不太清楚轴承的用途,却也知道,轴承使用范围是相当广的。

“官家,封爵就不必了。朝廷这些年战事颇多,封赏的爵位多了,朝廷的爵位也就泛滥了。如今西北、西南等新国土,需要官吏甚多,倒不如赐些恩补的官吏,补充一下新疆域的缺额。”

原本称为三冗之一的冗官,谁曾想会出现缺官的情况······

今日出行时的心情很好,就是富弼含沙射影的劝说,也没有影响赵曦的心情。

有些门,一旦打开了,本身所具备的吸引力,就会让很多的有志者走进去,最终由量变到质变。

赵曦相信,国朝的工艺最终会变成科技,也最终会迎来所谓的蓬勃发展······这将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

今日出行的地点是阳武县。至于原因吗,赵曦记得在政和初时,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时,曾提到过阳武县放淤改土种稻。

昨天在汴梁看了国朝的商贸,今天赵曦想看看国朝的农耕。现今的阳武县,应该是后世的原阳县。而后世原阳大米闻名于世,不知道现在的阳武,在王安石倡导的放淤改土种稻下,是不是有了雏形。

阳武县位于汴梁西北,距离汴梁百多里,并且需要渡过黄河。

赵曦并不一定要达到阳武县城,他只是想看看国朝的农耕而已,或者说想看看后世闻名于世的原阳大米,是不是在这个时代就萌芽了。

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并不是基于赵曦的出现而有的,原本的历史就有。

汴梁周边,沟通黄河南北岸的渡桥不少,国朝繁荣的商贸,甚至连可以通过轨道的渡桥都有,像赵曦一行所坐的马车,渡河的更是数不胜数。

“官家,此马车没有颠簸之苦,工坊城确实用心了。”

“这是避震,也就减震,在支撑马车车厢下,添加具有缓冲作用的钢片,可以随道路颠簸而动,从而使乘坐者感觉不到颠簸······”

“官家此行意欲如何?”

“汴梁是国朝商贸集散地,看汴梁商贸便可了解国朝商贸。朕此行,是想看看国朝农桑。”

“富相也知道,政和以来,朕在农桑上花费的心思最少,或者说整个国朝于农桑之事的投入也最少。出来看看,了解最基础的情况,在国朝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后,朝廷要适当侧重一些农桑方面的政策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