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出行(2/2)

“诸位臣工也知道,营造黄河的水利设施,不管是泄洪道,还是枢纽性质的其他设施,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任何一地营造,都可能改变其农桑。”

“其次,上游植被状况如何?如何改变植被状况?是否会对地方性航运产生影响?地形结构是否适合等等,朝堂有谁能全面的评估这些?”

“是功是过,因为朝廷的条令条例,都多有不便,做事存在缩手缩脚的情形是必定的。”

“至于朝政,新一届内阁执掌朝政的态势以形成,经过半年多的磨合,诸位理政也进入一种相对稳定合理的状态。如今国朝并无大事,也只有此事,朕出行为最佳时机······”

赵曦说了很多理由,其实,他自己也未必懂这些,可在这个时代,他绝对是所谓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是见识的差别。

想要黄河中下游受益,治理黄河的方法是逐级建造水库,分担泥沙的量,可赵曦不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就能完成这样的事。

赵曦不确定这千年时间,陇右、环州、麟府有多大的变化。后世的说法,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也是自本朝起。因为与西北对峙的原因,征战不断,军营驻扎、营造军械的需要等等,过度砍伐导致了整个黄土高原生态恶化。

在事实上,麟府、环州、鄜延,包括兰州、银夏,一直到京兆府等地,在前朝时算是内陆,甚至称得上是富庶之地。因为五代十国的原因,秦州以北、以西一带战乱,百姓生灵涂炭,再加上本朝与党项人的征战,确实是祸害了这一带的居民,也确实改变了这一带的生态。

“官家如何出行?”

官家是怎样的性格,都了解。王安石本来也不是迂腐的人,倒也不再继续纠结这些。

既然官家不以帝王规制出行,不是为彰显平灭西夏的功绩,不劳民伤财,倒也没必要硬扛着反对官家出行。

至于安全,现在的国朝可以说是真正的海晏河清。早年那些处处盗匪的奏报根本就见不着······也是,各地产业兴盛,外朝的奴仆都成了抢手货。只要是有一把力气,在现在的国朝就应该不愁生活。

当然,这也不是说国朝没有苦寒之地,最起码州府郡县的周边,已然是一片欣欣向荣。

“相关衙门,少量官员,近卫若干即可······”

赵曦还准备费唾沫来着,没想到王安石居然就应了!

有些事赵曦还是需要考虑的。所以,便诏令太子监国,除苏颂外,将李诫、沈括、贾宪等作为随行官员,钦天监、都水监、工部等衙门遴选相关官员陪同。

同时,赵曦命高敬贤回朝,主汴梁安防,管辖汴梁驻军。并且,授予狄青密旨,以备不测······

着令王中正留守,将李宪从西北调任回朝,主宫内安靖。

这些布置,不要说内阁大臣,就是太子也觉得是应有之义。

赵曦并不是要防备谁,若是不这样布置,恐怕留守的内阁大臣都不踏实。

现实就是这样,就如当初微服私访一样,朝臣们总是有另外的心思和想法。越是这样做出防备的布置,越能让臣工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