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幌子(2/2)

哪不对呢?赵曦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可那种感觉始终没抓住······

内阁对官家这时候的迟疑有些捉急了。都这时候了,很有可能即将爆发大战,官家这时候怎么能犹豫?

一旦北辽在国朝未准备下发动战争,对于河北道的百姓和产业,那将是灾难。

多年的承平,河北道算是休养生息,好不容易聚拢的生气······关键是,这些年由于跟北辽的贸易繁荣,河北道各种产业都有。

这个损失是没法估量的。

“诸位阁老,骑兵作战最适宜的季节是什么时候?如今是秋末,河北道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

“对于北辽来说,或许正是秋收阶段,接下来北辽的骑兵应该是让战马贴膘吧?这个时候发动大规模战事,可能性到底大不大?”

“当然,朕不是说绝对没有可能性。五千骑兵陈兵边境,这不是大战的态势。”

要说北辽发动战事,最合适的季节应该是春季。秋末时发动,倒是符合国朝挑起战事的时机。

北辽最为重要的作战方式就是骑兵,这时候······

“会不会是接应?”

“很有可能。子由所言很有可能!”

苏辙这样一提醒,倒是让赵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官家,据雄州的奏报,在王舜臣率亲卫追击时,那小股劫匪并没有直接北上,而是向西转道了。”

“若北辽陈兵是为接应,为何劫匪未直接北上,反而转向西行,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这也是赵曦难以理解的。

还有,陆家这大匠,到底是何方人士?值得北辽如此兴师动众的来接应?不应该呀。

不对······

“着令整个河北道的各州府郡县,包括所有河北道的产业作坊,对所有来自北辽的小工、大匠进行看管。”

“着令王舜臣、折可行、曹霖、高敬亭等,在确保边境线无忧的情况下,分兵辅助地方州府清查细作······”

“诸位,除非陆家的大匠是皇子,否则北辽不可能如此兴师动众,甚至以陈兵来恐吓国朝。只有一个可能,所谓陈兵,只是个幌子,只是让国朝的河北道不管是驻军还是地方州府,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边境上。”

“并且,这种一触即发的态势,很容易让河北道的各产业作坊人心惶惶······”

赵曦这时候思路完全畅通了,基本已经确定了北辽的目的。

“诸位,如果说在这档口,整个河北道个产业的小工、大匠出逃呢?也就是说,朕以为,北辽这次陈兵的目的不是接应这一个大匠,而是针对整个河北道的所有作坊的工匠。”

“北辽陈兵边境,河北道首当其冲,势必将注意力集中在战事是否有可能一触即发上。同时,所有河北道的作坊主,这时候也会考虑如何能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

“这时候,便是工匠出逃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