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道理(2/2)

内务是划拨了钱粮的,想来这样的事应该也好安排下去。

“太笼统了。既然让吏员以及士子做这些事,就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的。雇工的酬劳只是是一部分,其他呢?”

内阁呈上来的方略,赵曦真有些看不过去。也是,想让这个时代的臣工有经济普查这个概念,也有些强人所难了。哪怕这些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也无法有经济普查的概念。

若不是曾经的自己经手过这事,自己也未必能懂得。

“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要包括基本属性······就是属于国营还是私营或者是公私合营,以及在百行中属于哪类行业。要包括各作坊、店门等所属的雇工情况、盈利与否、规模、固定投入、生产能力、原料占比、工艺改进等。”

内阁议定的章程很含糊,已经能用敷衍了事来界定了。估计,内阁侧重于还是对雇工现状的调查,也就是针对河北道工匠出逃事件的一次调查,准备立一定的标准,防患于未然。

对于赵曦所提出的普查事宜,不懂,更是以为没什么意义,也就那样了。

“官家,如此调查的意义何在?于朝事又有何作用?臣愚钝,还请官家明示。”

国朝的传统,并不是君王说什么就是什么,或者说王朝岁月一直到本朝,都不是君王说什么就是什么,后来是后来的事。

赵曦并不认为这样不好,作为一个后世人,对于这种质疑的现象还是理解的。

“王相,西南矿城周边已经形成一个不小于中县的规模集中居住地,此事可曾了解?”

“回官家,臣有所了解。”

“可知矿城周边的营生以何为主?”

“据臣所知,第一以货运行业为最,其次便是娼妓,也有些从事提炼的雇工和掮客集中该地。”

“那汴梁以什么行业为主?京东路又如何?京兆府如何?江南道呢?同样,国朝这些年产业发展又是以哪种产业发展最多?哪种发展最好?哪种外贸盈利高?哪种内销盈利好?”

“且工坊城这些年扑卖的产业,哪种产业已经沦落,哪种产业才是朝阳,那些产业得以改进和创新,哪种产业却是收缩等等。”

“看似这些问题很琐碎,是因为没有将这些站在一个高度重新看待。以朝廷的思维,国朝的产业应该是均衡发展,甚至具体到地方州府,也应该有其优势产业,或者说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成体系完备性配套发展。”

“就以玻璃为例,玻璃普及必将走进百姓家,但是,若整个国朝所有州府都一股脑的上马玻璃产业,结果会是什么?是恶性竞争。”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从日常用品,到建筑材料,再到矿产资源,甚至涉及到原料的供给,都需要有的放矢。唯有调查出真实的,基础的数据,朝廷才能有针对性的措施。”

“不管是工坊城这边工艺的改进,还是朝廷对结构的调整,做好基础性调查,是朝廷制定方略的保证。唯有如此,朝廷才能避免闭门造车,才能避免出现拍脑袋决策的失误。”

对于经济方面的理论,赵曦本来也不算精通,早年在讲武堂也没有留下什么记录,片言只语的,也很难让看过他记录的臣工有完整的思路。

针对特定问题时,他多少还是能说出些道理来,虽然差强人意,对于这个时代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