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出兵方略(2/2)

在赵曦看来,他宁愿选择暗中支持北辽内乱相对弱势的一方,让北辽将这场战事持续上个三五年。真要到了那时,或许过国朝真的可以所向披靡了。

现在的北辽,实力没有任何减弱,国朝对战恐怕势均力敌的可能要大一些。

战争,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说随意就可以开战的。哪怕是战车的出现,火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骑兵有遏制作用,赵曦也始终没有敢看轻骑兵的作用。

广阔的平原地,队伍的机动性终归还是决定战事的关键。

在西北归化骑兵不能上场之前,国朝就没有可以牵制机动性的力量······这是最大的问题。

这些年所谓的筹划,其实一直就是对归化骑兵的演变。从思想到信念的灌输,再到火器的适应性训练。

让党项、回鹘、吐蕃等各族群的骑兵,对国朝有认同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政策是有了,还需要些时间······

所以,赵曦不太看好这次战事。我方未就绪,敌方未削弱,势均力敌那是持久战,赵曦一直没想过打持久战,消耗太大了。

赵曦之所以能把主导的战事都打赢,是他从来不打没准备的战争。这也是基于国朝战败的次数太多了,维护这份信心更需要时间和全胜的战例。

当内阁议定的方略呈上来后,赵曦详细看了,并没有多做调整。

章惇、王韶,甚至吕公著,都是作为主帅参过战的,整个方略也算中规中矩。可能是受自己态度的影响,内阁在冷静后的做法并不激进,做出了相对稳妥的部署。

西北、河东不增兵,却派发了军备的数量,以战备状态对北辽保持防御的态势。

将京东路、京西路、江南道、荆湖道等各抽调三成兵员北上河北道。

而正在西北等地进行火器适应性训练的归化骑兵,将分别部署在西北、河北和河东······骑兵还是感觉到捉襟见肘了。

至于在京畿道各军营里,以及在讲武堂受训的归化将领,内阁终归还是没有动。

整体来说,这是一份周全的方略,进可攻退可守,不伤筋动骨,完全的体现了试探性进攻的意图。

而这时候,北辽关于耶律乙辛谋反的详细情报也传到了朝廷。

原来,在北辽皇帝准备再一次开始他的捺钵旅程时,耶律乙辛上奏要皇孙留在中京,却被同知点检萧兀纳给道破了。

从皇后到太子,这一次又到了皇孙身上,北辽皇帝就是再傻,也多心了。所以,便贬谪耶律乙辛为知南院大王事,削掉了其一字王爵,以郡王等同。

自此,耶律乙辛才起事了。

若此奏报属实,赵曦就更有些不看好这次出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