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态势(2/2)

王安石,乃至内阁的诸位都认为,鉴于河北道两次交锋,大宋都是因为北辽的战术改变,而导致无功而返。

这一次大战,北辽在河北道,很大可能会避开大宋锋芒,继续采用避重就轻的战术。而河东道,因为大宋的兵马大多聚集在河北道,必然会促使北辽在河东道布置重兵,以便能从河东道突破······

而官家认为,河东道不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反倒是战车的盆地那样的地形里,更容易发挥作用。

河北道已经有二十万大军了,就是骑兵也多集中在河北道。争论的焦点是,现在抽调国朝各地驻军,应该支援那里为善。

最终还是官家对了。

战事,皇城司的情报是共享的,而河东道也来了同样的奏报······河东,野狐岭以北的北辽营帐,很可能是在上演空城计,是疑兵。

这是一个叫萧鲁古的皇城司探知的奏报······

在萧鲁古被带到主营,在被宋国军卒搜身时,军中的皇城司探知叫停了审讯,并迅速奏请了云州的皇城司主事。

“这个萧鲁古可信度如何?”

“据多方情况分析,应该不存在疑问。他的妻小确实居汴梁,手信已经带去了。并且,他的分析,跟云州防军斥候探知的完全吻合。”

官家还未到议政厅,内阁基本上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

“官家,老臣还是不明白。河北道两次试探性作战,本质上是我方让步了,为何北辽在河北不执行之前的战术?”

“而且,云州虽然是盆地,但是,就云州平原而言,蔚州等地是具备大规模骑兵作战地形的。以我大宋兵力而言,北辽采取避重就轻,在河北道周旋,在河东道突破是最佳战略。为何北辽会如此?”

王安石乃至整个内阁,对此深感不解。就是经历过兵事的章惇、王韶,也是这样的观点。

实在是想不明白,北辽为何要跟大宋硬碰硬的打······

“对于国朝的战力,这么多年,可曾与北辽有过大战?没有!至于平灭西夏,在北辽看来是一次以众敌寡而已。西夏疆域几何?兵员几何?而北辽兵员几何?疆域几何?”

“北辽和国朝承平百年,从特定意义上讲,是有些情义在其中的。对于北辽而言,跟国朝的争端,就在燕云十六州上。既然讨回云应四州无望,自然要死保剩下的十二州。”

“他们没有灭国的担忧,或者说,他们以为国朝还没有将北辽平灭的能力······两次的试探性作战,也让北辽朝廷确信这一点。”

“国朝和北辽,战争是决定分界线的基础,河东战便是如此。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战争的胜负,以及实际占领地作为分界线谈判的基础。北辽重兵布防河北属于正常的应对。”

“内乱两年,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全面开战了,更不可能支撑对我到大宋的反攻,从而拿下云应四州,恢复到河东之战之前的边界。”

“集中优势兵力,以河北道的战争胜负,来决定整个两国的未来走向,这是北辽的决策。对于北辽的形势,也只能如此决断。”

“还有一点,因为平叛,所有的北辽势力这一次全部调动起来了,也相当利索的将耶律乙辛的所谓精锐叛军歼灭了。北辽朝廷需要利用将士们的士气,更需要趁着所有可战之勇士的数量,来给我大宋一次教训,打出宋辽边疆百年的和平来。”

“近百万呀!北辽需要这样的数量来虚张声势,连负责转运的辅助军种都承担起作战职能了······否则,或许真的北辽会从河东道突破,然后长驱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