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步入正轨的生活(1/2)

过年热闹不热闹的,其实对夏恒是半点影响也没有,送个年礼收个红包,和原主记忆里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是红包的量稍微加重了点。

在原主的记忆里,新年也就是做件新衣裳,多发一个月例银而已,至于饭菜他吃的还不如夏嬷嬷呢。而夏恒对于过年就更没兴趣了,现代社会的年味并不浓,一家团圆对他来说也不可能了。

不过古代过年的习俗夏恒也是完整的经历了一回,从腊八开始就正式忙活起来了,祭灶、打扫、糊窗磨豆腐、杀猪炖肉、洗福禄、蒸馍贴花、别岁焚香,守岁放鞭炮。

之后就是大年初一了,从初一的拜年开始活动不断,初二的回娘家贾母还是很兴致勃勃的,老太太也给贾母准备了不少东西。虽说贾娴去了,但小辈服丧也碍不着长辈走动,毕竟连七七都过了。不过郑氏和王氏倒是没有回去,平辈的话还是避晦的好。

至于二姑娘贾婉和三姑娘贾妍两个人,在时间上根本就来不及。而贾婉因为重新和府里联系起来,所以年礼随着报信的人已经捎了回来,贾妍在出嫁之后就随着夫家去了嘉兴,因此年礼时提前备下的,年前还陆陆续续寄来不少南方的特产。

正月初三则被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这天是不宜外出的,而忙这段时间一直忙碌的人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也意味着从今个开始就得做好营生准备了。

接着便是迎接灶王爷回来,而到了破五这天又是一顿饺子加鞭炮,可以开市迎财神了,然后又大扫除送走穷,正好便是人的生辰。

因此夏恒才知道原来女娲先造六畜后造,初七才是人诞生,头戴彩胜登高赋,皇帝还赐了贾代善彩缕人胜,还摆宴待群臣,聊聊家常啥的,意思是没事了过了今天就上班吧。

所以过了初七,贾代善就要上朝去了,至于贾赦和贾政,一个无官一个无爵,过年就意味着可以更好的吃喝玩乐讨论文章哲理,看得出来会比贾代善还要忙。

其实贾代善只是在像皇帝表态,兵权已卸儿不成器孙还小,看在功臣之后的份上,别给荣国府来个“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套餐。只可惜原著中贾代善早死,贾母想做的是国公夫人,而不是一等奖军的妈,得陇望蜀的绝了后路。

要夏恒说,只要贾代善活着,就是两个儿子文不成武不就都无所谓了,从孙子开始转文也是来得及的。待贾瑚贾珠长起来后说不定就到皇帝都变了,走个科举之路也可以证明自家已经不挨兵权了。

又因为才转文,文臣那里还持观望态度,也没有根基,这样一来,文武皆不沾的臣子,下一任皇帝用着也放心,他们贾家起码能再繁荣五代。

这也是夏恒的一些猜测,不过被贾母走得乱套了,可别说贾母一个妇孺当不得国公府的家。看看宁国府的贾珍对贾母的态度就知道,贾母积威甚深,或许有史家一门双候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贾母没少为贾家谋划。

要不然贾珍也不会在儿媳妇死了之后,越过宁国府众人,交给了王熙凤。虽说尤氏是继室,但贾珍可是宗族的族长,一个族长夫人还比不过隔房的妯娌吗?况且王熙凤她并不是王子腾的女儿,而是一个侄女。

当然,这些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还会不会发生都很难说。现在让夏恒觉得无语的是郑氏准备的七宝羹,他才知道原来除了八宝粥还有这种吃食,只是这味道实在是一言难尽。

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搅在一起后,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咽下去的,可郑氏的一番心意他能浪费吗?必是不能呀。

可谁吃谁知道,他根本就不吃菠菜,这一碗下去他是连饭都不想吃了。早知道就不去大房蹭饭了,跟着丫头们吃面条和煎饼,那该多滋味!

接下来正月里的日子,随着贾代善的上朝,贾家也彻底从过年的气氛中脱离了出来,该管家的管家,该学管家的学管家,夏恒也开始了真正的古代生活。

不过自打知道了纪晓岚这个人后,夏恒就多了个记日子的习惯。正好过了年皇帝便改了年号,是为明德元年。而夏恒因为熟知纪晓岚的生卒年,经过一番换算,转化成了公元纪年。

于是在装订成册的簿子第一页的右下角写下了一七五零四个小字,又在左上角写了明德元年正月初十的字样。至于公历的月份,别为难人了,能算出年来都还是托铁齿铜牙的福。

不过看着这个日期,夏恒整个人都呆滞了,距离一八四零年竟然还没一百年!一八四零年啊,是个中学生都知道这是个什么日子,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了华夏多灾多难的百多年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