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鹅鹅鹅,曲项用刀割(1/2)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年轻美丽的女主持人,走到镜头前,微笑道:“每个人都有童年,都有童心。”

“说到童年,我们会想起无忧无虑的玩耍,那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说起童心,会想到好奇心想象力的趣味,那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童年,都期望着长大。”

“我们学爸爸敲针作钓钩,学妈妈堂前拜新月。”

“后来呀,在期盼和好奇当中,我们终于一天天地长大了。童年的光辉,照亮了往后漫长的人生岁月。”

“于是,我们就有了勇气,醉卧沙场君莫笑;有了雄心,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有了感恩之心,报得三春晖……”

“那么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小学员们,将跟随骆老师一起,体会华夏文化的诗词之美。”

嗯?

其实听了一半,很多人都渐渐琢磨过味来。

仓廪足而知礼节。

丰衣足食的华夏人,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诗词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朽,正是华夏又一张精美华丽的名片。

昨天孩子们种地忙碌,也真是累得惨了,所以今天学诗,放松一下?

倒是合理。

但……骆老师?

那个小孩子?

骆……哪一位?姓骆的可并不多啊!

“我的天哪!”

“那鹅、那鹅……我明白了!”

“我也明白了!是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好个张凡,一大早晨就把骆宾王给带来了!这小演员是哪里培养的童星哦,唇红齿白的,居然……就是今天活动的带队老师?”

骆宾王三个字出现在公屏上,顿时引发了一阵激动。

人的名,树的影!

你甚至可以没听过谁是骆宾王,但是只要起句“鹅鹅鹅”一说出口,任何一个华夏人,从两岁学语到耄耋之年,都会下意识地在嘴里或者在心里,给接上下面的“曲项向天歌”!

厉害了我的凡哥!

原来搞几只鹅过来,是打算让骆宾王重现这首千古绝句啊!

可惜……

张妈妈误会了,那几只早晨还鲜活的白鹅,现在已经拔了毛躺在锅里,那指定是不能曲项向天歌了。

鹅鹅鹅,曲项用刀割。拔毛烧开水,铁锅炖大鹅!

写出这首《咏鹅》的骆宾王,只有七岁。

所以张凡带来的这位骆宾王,也只是七岁的骆宾王。

今天的活动似乎很简单,五十个孩子,在骆老师的“带领”下,放松地去玩。

那就简单了!

昨天累惨了的孩子们,发出喜悦的欢呼声,有好几个外国小孩因为太兴奋,都忘了辛苦学习的华夏语,而是把叽里咕噜的母语吼了出来,倒是让骆宾王奇怪地瞅了好几眼,没听懂。

都只是一群孩子而已。

骆宾王年龄和他们相仿,甚至还要小一些,所以孩子们很快就忘了这居然是个“骆老师”,而是与这位新来的小伙伴打成一片,什么上树掏蛋下河摸鱼的事情,敞开了可就收不住了。

当然,这些花样,带头大哥理所当然就是张明同学。

山明水秀的地界,俨然成了张明的领域,身后簇拥了一群同龄的甚至还要大一点的孩子,其中包括骆宾王。

远望去,张明倒像是今天的老师。

过不多时,众孩子们来到昨天种地播种的地方。

毕竟只是学习,又经历了好几位老师,老师的农业经验横跨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变化。

所以这里的土地弄得乱七八糟,勉强能看出一些痕迹而已。

跟在张明身后的骆宾王,听了他们昨天的事迹经历,再看看眼前的土地,便口占一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唔?

除了张明之外,很多外国小孩都是眼前一亮。

他们刚刚学华夏文,对这些朗朗上口的东西,听着觉得很舒服,也很容易记忆。

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蕴,更是跟昨天几位老师说得,不谋而合。

词句虽然简单,但内容却大不简单!

难道这就是华夏文字的魅力吗?

孩子们望向骆宾王的眼光,顿时不一样了。

昨天大家可是辛苦了一整天啊,也没搞出个什么“粒粒皆辛苦”来,而这位骆老师,只听我们说了几句,就编出这么好的词儿来了?

果然是老师!

厉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