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就这,也配称之为亚圣(1/2)

许茂的一番话,似乎让二人想起了许多往事。

于是他们的争吵,越加变得激烈了起来。

像是这样的争吵,根本不是一次两次了,肯定是不可能出现结果的。

倘若许茂看到这幅画面,定然会感觉到惊讶。

先不谈这二人的身份,就是他们所争吵的内容,都只是在谈论对错,而没有半点愧疚之心。

若儒门之衰弱,因他们而起。

总该是,会有些惭愧才是。

可二人,偏偏没有丝毫这方面的情绪表达。

看起来理直气壮,丝毫也不觉得愧疚。

事实上,这也是合理的。

因为二人并不是真人,只是执念。

身为执念,自然跟人不一样。

他们所在意的东西,永远是他们放不下的东西。

“两种思想?什么样的思想?”

听到许茂的话,李易不禁有些好奇。

他再怎么嫌弃浩然之气,也不能改变他是儒道弟子的事实。

谈到儒道之兴衰,他情不自禁地开了口。

“大人且看。”

许茂手指着石碑。

李易抬头细看。

发现每一尊石碑之上,都铭刻着一行大字。

这些大字,乃是诸子生前名言。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等于是他们的思想体现。

比如眼前的这尊,就镌刻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后面那尊,则刻着: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

往前行几步,又有一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这些诸子名言,便是诸子的精神所演化。’

代表了他们这一生的思想。

后生晚辈,来此瞻仰,时常会有所感悟。

像是这样的精神传承之地,属于是儒道的特色。

不是说其他道没有,而是说鲜少有儒道这么多的。

几乎每一个圣贤,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就是儒道的特殊之处了,儒道不专修力量。

但若是道有所成,力量自然而然地就会拥有。

变强大,不是儒道的重点……

大彻大悟才是。

如何才能够大彻大悟?

实现抱负。

贯彻思想。

感悟人生。

这些都可以,因人而异。

就在李易端详这些石碑的时候,忽然听到了许茂呼唤的声音。

“大人,且来看这里。”

李易闻言,收回目光,走了过去。

顺着许茂所指,他看到了两座石碑。

这两座石碑的高度都很高,堪称此地石碑之最。

但是彼此对立,隐隐有对峙之意。

最为神奇的是,石碑之上居然没有任何文字。

“两块无字碑?”

李易仔细观察,发现除了这两座石碑之外,其他石碑都有文字。

“是的,这两块无字碑,分别对应的是程夫子和王先生。”

许茂一脸虔诚地行礼,然后说道:

“程夫子和王先生,都是亚圣,乃是我儒道圣贤,本该各领风骚。”

“奈何,二人的时代太近了,程夫子先得道,重视礼法。”

“王先生后来崛起,认为程夫子的道有错,主张走仁恕之道。”

“两种思想极度冲突,而他们各自成就又极高,于是天下读书人,都成为二人拥趸。”

“多年来,争执不下,久而久之,内耗便严重了起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儒道开始衰落。”

“二圣也因此,形同陌路,作古之后,都不肯在石碑上留名,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分出个高下。”

“此二人,都是惊才绝艳之辈,奈何斗成了这样,活生生将儒门都给斗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