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张钧(2/2)

首先是明清两朝因为欧罗巴人在南洋的殖民地大规模制糖导致了中原糖价的下降。

然后是土豆玉米的出现,让清朝的粮食不再是问题,南方地区大量土地能改种植经济作物:甘蔗了。

于是距离南洋近,又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甘蔗的华夏南方,很自然的就演化出了各种甜口的食物。

甜豆花就是其中之一。

但这段历史也就300多年罢了,豆花可是存在了近2000年的。

所以当吃惯了咸口豆花的大明人,突然发现了甜口的红糖豆花后,在内心极大震惊的同时,也深深的上瘾了。

毕竟糖是瘾品。

而且因为这个大明开发了南洋,这几十年,糖以极快的速度成为了百姓都能消费的起的商品,大明百姓对于甜口的接受度是越来越高的。

藟山城附近可是种了大量的甜菜的,市面上一点都不缺糖。

茶叶蛋和豆花一样,也是在华夏有上千年历史的食物。只不过不能登大雅之堂,属于民间食品。做法也早就成熟,到处都有。

刘一峰也只是加了一点小改动,那就是加入了红糖,雏形就是后世的可乐茶叶蛋。

他可是巴蜀人,学做菜也是从川菜开始学的。后世的川菜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重油重辣重香料,但实际上川菜很讲究复合味的,典型的代表就是鱼香肉丝。

茶叶蛋中加红糖,就是在添加复合味。

虽然也有人不喜欢,但总的来说,他家带点甜味的茶叶蛋卖的还是很不错的。

张钧重重的咽了口水后,掏出自己装银两的丝绸钱袋扔给了刘一峰,然后径直走到了后院的石磨旁,搬了根凳子坐了下来,甩开袖子,说道:“我要5张金丝饼,一碗油茶面,加花生加撒子不要黄豆,豆花也要一碗,茶叶蛋3个!”

刘一峰把钱袋直接扔了回去,翻着白眼说道:“张大人,我家不堂食。”

这也是刘一峰这家店的特色,在城区内所有的饭店食府食肆都是堂食的,唯独刘一峰这家不堂食。

堂食就需要够大的店面,足够多的小二和配套的人员,这些都是很大的一笔花销。

刘一峰为了节约钱,参考后世的美食店,开启了藟山城第一家不堂食的店。

这种店中原其实也不少,但大多数都是摊位。藟山城不准摆摊,刘一峰这家不堂食的美食店还真是藟山城第一家。

而且已经有模仿者了。

脑袋非常灵光的商人瞬间看出来了不堂食的饭店,能节约很大一笔租房和人工的费用。但模仿者可没有刘一峰那层出不穷的各色小吃,卖的食物也没啥特色,目前不温不火的强撑着。

当然,他们也天天派人在刘一峰店外盯着,冯硕都带着人和他们起了好几次冲突了,也不愿意卖给他们食物,但他们雇佣其他人来买你也没办法,刘一峰就让店面干脆大胆的卖,自己有足够多的美食给他们抄袭。

“哎呀,我的刘大掌柜,你能不能不要这么有原则呀,我没有堂食呀,我在你家后院吃呀,凭我们的交情,我在你这里吃点东西怎么了?”

刘一峰苦笑着摇头,这个张钧明明认识了才半个月,硬是靠着自己的厚脸皮和海外的诸多见识,和刘一峰以及他的班底混熟了。

晚上还会带着酒来蹭晚饭吃,还经常喝醉,喝醉了就抱着人讲海军故事,讲到最后就哭,然后睡柴房。

“我的张大人,你可是正六品的破浪校尉呀,你能不能有点官样?”

“我们海军都是勇敢做自己的,又不是阅舰仪式,搞那么正经干嘛?”

张钧一边说一边在手心吐唾沫,抹掉在柴房染上的污垢。

这看的刘一峰青筋暴露:“去洗手!洗了手回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