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地不仁(1/2)

大晋太康城今冬无雪,运河封冻米价暴涨。

无人关心开春时百姓可能面临的春旱,在官员们看来天时不利,全因朝政颓唐,奸臣当道所致,这是上天给重熙皇帝的警示。

至于米价暴涨,这也是因为运河封冻,粮船无法按时抵京,一切皆是天数,非人力可为。

只要让老天爷心情愉快了,所有的灾厄自然会一并消散。可如何让老天爷高兴,却没有人敢公开说出口。

京城中的青楼酒肆内,到处都有满怀忧虑的官员整日买醉,时而痛饮浮生醉,大骂卢奸佞祸国殃民,时而说起逸闲楼里的新晋花魁,流下激动的口水。

为国操劳与风花雪月,在大晋的文官们看来,是和谐而又统一的高尚情操,也是文人风骨的重要表现方式。

一手数银子,一手搂女子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

至于皇帝那就该被供起来,最好不要插手政事,天下自有忠诚勤勉,清正廉洁的文官们来打理便好。

勤奋的皇帝不是他们要想的,因为那样的话当起官来太累。什么都不管,只知道修仙的皇帝当然也不是他们想要的,那样会影响文官们为国效命的积极性。

最好的皇帝就是文官们说什么,他便照准,把玉玺盖在文官们起草的圣旨上颁行天下,那样才是大家心目中想要的太平盛世。

但像重熙这种同样修仙不愿上朝的皇帝,却不被百官们喜欢,因为他总是有太多的想法,有时还很任性。

就像再次让影龙卫开衙理事这档子事,就是对文官们工作积极性的最大挑衅,是破坏朝廷运行体系的肆意之举。

还有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文官们对重熙皇帝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简直是拿江山社稷当儿戏,万一重熙皇帝在哪个未知的清晨驾崩,文官们就会为了谁来当皇帝而伤透脑筋,谁也不想面临如此复杂的选择。

因为一旦选错了,就会万劫不复,最好现在就将文官们选定的人选定为太子,那样才皆大欢喜。

大家只要安静地等着太子继位,然后新皇帝垂拱而治,将天下再次交给文官便好。至于新皇帝,最好一直躲在后宫里和嫔妃们躲猫猫,做一个勤劳的小蜜蜂就行了。

重熙皇帝在上次大朝会,成功的挫败了文官们的谋划,让他们折了一个礼部尚书。

储君的最终归属依然不甚明朗,虽说皇子们都不掌兵权,可是一旦京中大乱,文官们还是会担心自己家里的瓶瓶罐罐会被打破。

大晋乱不乱,人死不死,其实他们全不在乎,只要自家不受损失便好。祖祖辈辈为官积累下来的田地与家当,自然要用心保护。

无论再大的天灾也没听过有官员困饿而死,所以文官们只是在嘴上批评重熙皇帝时叫得欢,可实际上无人为大晋百姓正在挨饿操一点心。

他们只希望这天不要变,一直按照现在的好日子,一代代在他们中间传承下去,做到守礼而有序。

所以秩序对官员们来说更为重要,因为秩序就是他们保证家族富贵无极的终极武器。哪怕是皇帝也该在文官们制定出的秩序中按规矩行事,该死就死,该传位就快点传位。

重熙皇帝这个不按秩序行事的头号玩家,他们已经伺候够了。

天气寒冷而干燥,京城内外渐有流民聚集,每天化人场那里都要焚烧几十具尸体,京城中各处街巷的角落中,也不时会发现难民的尸骸。

对于负责收尸的顺天府衙役们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这些尸骨都很轻,基本被饿得皮包骨头,再加上冻得硬邦邦,两人一抬扔到车上就好。

高官显贵的朱漆大门附近很少有流民出现,因为那里的看门仆人过于凶恶,可能不等人饿死,就会被他们操起木棍活活打死。

朱漆大门里与大门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大门里的暖阁中温暖如春,为暖阁提供热量的并不是会发出恼人烟气的炭火,而是在厚厚地砖下面铺设的地龙,火道里的柴薪会缓慢燃烧,徐徐散发热量,保证贵人们无俱风霜,阖家安乐。

只不过取暖地龙使用起来稍微麻烦些,用不了几天便要更换地龙里的柴薪。管家有交待,为了将烟火气将到最小,地龙里一定要铺设顶级的银丝炭,再铺上极厚的锯末,因为家主年级大了,受不得烟气。

这是不过几百两银子的小花销,丝毫不会影响这座四进大宅的运作,像这种暖阁这座大宅中至少还有三处,皆因主人喜欢在冬天到府中不同位置的暖阁中,开窗凭眺不同的景致。

饮茶时主人喜欢欣赏待放的腊梅,所以要去花园里的那处暖阁。观府中舞姬跳舞时,他喜欢池塘边的那间暖阁,因为那里人较少,没人能听到暖阁里发出的声响。

总之四间暖阁各有用处,秩序与规矩是这所府邸主人治理家事的最低要求。

此时主人书房附近的暖阁里正有几位官员在喝茶,因为房间有些热,管家甚至还让丫鬟打开了暖阁内用来通风的气窗。

官员们此时都已换上主家准备的轻薄春衫,丫鬟与舞姬们穿得更是肉隐肉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