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蜀王归(2/2)

西南可是水泥原材料的大区,石灰石,黏土,铁矿粉,没有缺的。

已经在打仗期间启蒙完古代繁体字,并能读会写后,回程期间,黑娃的水泥作坊计划与基建计划书开启。

上冬时节,大军终于回成都府,出去的时候不足十万兵力,边打边俘虏,还有临征兵不断,现在的蜀王,兵力已经有三十万了。在鲁地与宁地,各放了十万人马,带回十万回了蜀地。

袁千总紧锣密鼓,选了一个下风口,且远离民居的荒山建起了大夏朝第一个水泥厂。

特意向蜀王要来了一万残疾军人,这些都是在战场上或多或少留下残疾的兵丁,给大伙谋了一个国企铁饭碗,这让蜀王的名望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基层兵丁。

蜀王回王府与王妃闲聊时,提及黑娃:

“王妃,你是不知道,这次水灾有多严重,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满目疮痍啊!如果袁千总的水泥顺利造出来,光河堤咱就能保他十年不破啊!”

“你说的这人我知道,他家媳妇也厉害,在成都府被围那会,可给我们帮大忙了,我娘家那张六石弓,人家都能拉开!”

“这夫妇俩果真是我蜀地的福星啊,我巴蜀很出人才呢!”

蜀王在功劳簿上给夫妻俩浓重的记上了一笔。

等到冬月,第一批水泥才出炉,知道这需求量不会小,黑娃一口气修了十个高温炉。

第一批水泥迅速送到成都府郊区官道,由官府组织的农民工(流民)分段式修建。除了水泥,河沙,还有碎石的需求也很大,这次洪灾后下游河堤,冲来河沙无数,大灾之后也带来了一丝商机。

仅十天功夫,一条10公里长,8米宽的水泥路建成,在路段的中间还有小段木栅栏隔离,来往行人车辆右行有序。

水泥路可以行走那日,蜀王还参加了首行,王府马车行驶在水泥路上,平缓且快速。

蜀王九岁的世子,老神在在的说:“父王,这个水泥路硬是要得!”可不是要得嘛,从这条路开始修建,多少商家前来打探和洽谈。

黑娃给出的方案,三地的国道修建(成本)分包给商家,商家承包路段用多少水泥,就享受多少水泥代售的额度,水泥出厂全国统一价格,一府只给一个商家售卖权。

蜀王售卖水泥的利润也可以用来支付水泥厂运营,以及修建大黄江南面的河堤等。

这个方案被蜀王一眼相中,这可不仅仅是人才了,这可是个天才呀,原材料,技术,掌握在核心人员手里,还不用费力铺销售渠道,现款现货。功劳簿上大大的再记一笔。

蜀王的舅舅漕帮大当家都亲自到了蜀地,水泥这碗饭太香了,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