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忽闻丧讯年难过 下(1/2)

却说老太太一开始并不知道府里来人,还是因为王进半途碰上贾代善的时候被老太太的大丫鬟看见了,这才回禀给了老太太,不过因为距离远,大丫鬟也没想到是来了报丧的。

她想着既然是门房管事来报,说不定是府里出了什么大事,便将自己看到的告诉了老太太。而老太太听完后也想着是不是庄子啊铺子啥的出了问题,这才急匆匆的坐着轿子去了荣禧堂。

而贾代善也因为涉及了后宅阴私,将下人都打发出去了,就是留了个人那也挡不住老太太呀。于是老太太就在门帘外听了个清清楚楚,因为贾娴是府里的头一个女孩,老太太也是养过些日子的。

不过因为跟前养着贾赦,并没有那么精心,况且那时候钱姨娘还在,她就是和媳妇打擂台也没打算抬举个姨娘,毕竟老太太自己是做嫡妻的,对妾侍之流向来无感。

只是钱姨娘去得早,儿媳妇又不待见贾娴,她才接手了一段日子,之后就跟着二姑娘贾婉母女生活了。要说感情深厚那绝对是骗人的的,但是老人家就喜欢跟前围着小孩,和贾母把府里姑娘养在跟前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二姑娘母女也不可能真把贾娴当成亲人看待,这便让贾母有了可乘之机,才会引导着贾娴的心偏了亲舅家,之后的事情让老太太是措手不及,因此二姑娘贾婉的亲事老太太便插手了。

至于插手的结果如何,这个以后再说,现在说回老太太。她刚好就听到贾娴被辱有子,却连遮羞布都扯不出来,因为贾娴的丈夫出门走商已有大半年未曾回来了。

而钱家的小叔子早年被养的好吃懒做,如今家败了又娶不上媳妇,贾娴的婆母早就着急了,如今贾娴却能给小儿子留个后,思虑再三便打了个去母留子的主意。

贾娴又岂能答应,时刻想着把孩子折腾掉了,可婆婆母子两个严防死守,忧愤之下贾娴的身体就坏了下来,以至于不足月便生产,又变成难产导致一尸两命。

这些话直接导致老太太气急攻心,眼前一黑就往后倒,也是丫鬟婆子眼疾手快,否则老太太摔倒地上有个好歹,她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而厅内的常起在看到贾代善怒火冲天,又听到老太太晕倒,心里却是一松,贾娴还被娘家惦记着就好。只是他有些奇怪,既然会为贾娴的逝去愤怒伤心,为什么会把女儿嫁入那么个人家呢。

也是常起不了解前因后果才有此疑问,所以他还在想着若真是无人搭理,他就带着一家子回姑苏生活,为贾娴把儿子养大,再努力找一找她的女儿,也算是他能为贾娴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尽管他并不太想回姑苏,即使那是他的老家。当年被宗族赶出来的时候,他还想过带着一家子吊死在祠堂的,走投无路的时候遇到了贾娴,便签了十年的契约。

在几个月前契约结束时,贾娴还说若是想离开的话最好去京城谋生,还会写信拜托府里照应一二。常起一想也有些心动,他要是来到京城,也可以让贾娴和荣国府重新联系起来,看着贾娴一个人在钱家也是独木难支。

只是没想到贾娴的丈夫偏要离家做生意,贾娴不放心眼高手低的丈夫,便央着常起推迟了计划,再带些人跟着,希望能规劝下自己的丈夫。

不过事与愿违,贾娴的丈夫还当常起是家奴,一呼二喝三打骂的,常起的弟弟和妻弟都气坏了,也不忠言逆耳了,就看着贾娴的丈夫把货物赔个一干二净,人也得罪了个遍。

这时候贾娴的丈夫倒是想到常起了,当然不是共商大计,而是打起了贾娴仅剩的一点产业,便打发常起几个回来变卖产业,却不料常起赶上的是贾娴的丧礼。

问了妻子和弟妹才知道,原来是钱家母子作孽,因为钱家防得严,妯娌两个想去看望贾娴却屡次被拒之门外,而贾娴带过来的下人也早就被收买的收买,发卖的发卖,竟是连个传信的都没有。

直到传出贾娴的死讯,妯娌两个壮着胆子看了一眼,之后便小心翼翼的打探,东拼西凑的得出了这么个结论,尤其是没看到贾娴的女儿,就知道这钱家的龌龊了。

于是等到常起回来,便一五一十的将猜测说了出来,常起得知前因后果,便悄悄将贾娴的儿子偷了出来,迅速变卖了家产便奔向京城,又马不停蹄的直奔荣国府。

只是现在他有些担忧老太太的身体,万一因为这个消息老太太过不去了,他的良心这辈子都安不下来了。思及此便紧紧盯着门帘,就盼着走进来的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

好在老太太保养得不错,也就晕了一下很快就缓了过来,扶着贾代善的手紧了紧,便率先进了荣禧堂。待看到厅内几个身着丧服的人时,才确定了大姑娘贾娴是真的没了。

老太太对贾娴的模样已经有些模糊了,其实贾娴是府里第一个成婚的,当时的情况也容不得贾娴再等了。男子的年龄可以等,女儿家却是耽搁不起的,所以趁着前保龄侯还活着,刚及笄的贾娴便出嫁了。

之后几年贾母对钱家使了些手段,钱家便返回了海疆,期间前保龄侯和郑氏的叔爷相继病亡,贾赦的婚期则被推迟了几年,那时的贾娴已身在海疆,再也没有回来过。

现在看到的却是千里迢迢前来报丧的人,沉默了许久才开口道:“你们几个坐着吧。”说完又吩咐贾代善,“儿子,你遣人去把各房的人都叫过来吧。”

先是贾代善应了一声,常起才带着弟弟和妻弟行礼坐下,“小的谢过老太太。”他把妻子孩子都留在了客栈,毕竟小孩子不懂事,万一冲撞了府里的贵人怎么办。

老太太看儿子应了自己,便接着说道:“我那重外孙子还好吧,算下今年也该有五岁了吧,有大名吗?”

“回老太太的话,大少爷很懂事。”常起也庆幸贾娴的儿子不像钱家人,要不然这一路上才有的歪缠,“大少爷名陌,陌路的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