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心有余悸的猜想(1/2)

其实在得知老太太曾晕倒的时候,夏恒忽然有了一个细思恐极的推测,时间还要再往回倒一倒,定格在他穿越而来的那一天,试想若是夏恒未还魂,府里该是何种光景。

第一,贾瑚的死亡。若是贾瑚溺亡,那么郑氏承受不住打击就会流产,一下子没了两个孩子,别说郑氏作为母亲会伤心欲绝,就是老太太和贾代善恐怕都无法承受。

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经此一击,很难说能不能挺过来,而贾代善恐怕更甚。他要面对的可不光是嫡长孙和嫡长孙女的亡故,还有对郑氏父女的愧疚,毕竟郑氏是他亲自求了友人定下里的。

本来郑氏无事的话,说不定之后的郑家也不会在原著中提也不提,偏生老太太和贾代善是绝不可能看着大房没有嫡子的,于是郑氏生了贾琏后香消玉殒,换谁看到女儿为夫家而亡,怀恨在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贾姮的死亡。就算贾姮是个小透明,但是和贾瑚一起死了,老太太和贾代善可就受了三重打击。他觉得老太太很难坚持下来,谁会承受得了家里接二连三的死人,还都是小辈。

而对于原主跟前伺候的夏嬷嬷倒是好事了,还省得那两母女亲自动手了,就算贾家真的借看顾不力发作了,正好如了夏嬷嬷的心愿,就算真被发卖,她的女儿女婿也会把她买回去了,正好脱身。

说不定还会把原主的小库房洗劫一空,原主的亲娘的苦心绝对会被糟践得一干二净,那户籍和地契房契在说不定在夏嬷嬷一家的操作下,变成了夏嬷嬷一家成为小地主的筹码。

不过贾姮的死亡,对贾代善母子来说就没那么大影响了,但是重叠之下打击还是有的,说不定还会脑补一番是不是自家祖上杀人太多造的孽。

第三,贾娴的死亡。说不定根本就没传到贾府里面,就算因为前两件事让贾母休养,也就是变相的闭门思过,但是临近过年,作为太太不可能不出面,过年在古代来说可是大事。

繁琐细碎的事情显然不是王氏以及贾敏这两人就能安排的,老太太和郑氏经此打击怕是还在卧床,因此贾母自会被放出来。而贾母的出现,作为儿媳的王氏自然会受到掣肘。

再说王氏和贾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摩擦,导致姑嫂的嫌隙越来越大,之后王氏不待见林黛玉就又多了层原因。

在此时常起等人上京报丧,贾母绝对不会放在心上,说不定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还会隐瞒不报,老太太和贾代善恐怕至死都不知贾娴的死亡。

而贾婉过得好不好,还不是全由贾母来说,毕竟老太太和贾代善没有像这次一样,因为得知贾娴的憋屈而去为贾婉撑腰。

说到贾婉,夏恒就不得不说贾母对软刀子的应用,让人望尘莫及。贾娴的姨娘钱氏是贾母从娘家带过来的,贾婉的姨娘则是贾府因为贾代善成婚采买的。

荣国公到贾代善才第二代,所以还没有家生子的概念,知道贾母成为老太君,下面枝繁叶茂后才有了家生子的概念。其实家生子一开始也是采买的,之后过惯了好日子,自然就不想出去了。

贾婉的姨娘赵氏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因为要给家里的弟弟说亲,她就被卖了进来,乍一见府中富贵也就息了赎身的念头,踏踏实实的做起来婢女。

本来她这么做下去,说不定也能混个管家婆子啥的,可钱姨娘的开脸让她意识到,原来还有这种富贵可享。于是偷偷筹谋了许久,直到贾母再次怀孕,便趁机爬了床。

其实赵氏根本就想到,钱氏是贾母带过来的,再怎么样也不会一下子打死。她可不一样,不过是个买来的死契丫头,就是打死了安个偷盗的罪名往官府一报,也没人会追究一个婢女的死亡真相。

当然,贾母是不会落下话柄的。首先伺候主母是妾侍的本分,所以贾母毫不客气的使唤着钱氏和赵氏,再加以心理折磨,不过十来年的光景,钱氏和赵氏便相继病亡。

而老太太再怎么对贾母有意见,也不会为个妾侍说话,不过是两个庶孙女的姨娘,死了也就死了。之后贾母便引导着贾娴依赖亲舅家,和表兄来了个青梅竹马,老太太和贾代善除了失望一下便也同意了。

总不能坏了门风吧,所以老太太因此才对贾婉的婚事上了心,还专门着人打听京里家世低一些却家风不错的人家,嫡子是没想过,差不多的庶子也行。

万没料到贾母不知和谁搭上了线,给贾婉定了个满族小官的嫡子。说到满族,也是因为西宁王金家的缘故,因此有不少大家族都走了科举的路子,而每到春闱时节,就能看到不少满族人拖家带口的来到京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