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给布庄换个掌柜(1/2)

作者有话要说:

读者“小琪”,灌溉营养液

O(∩_∩)O谢谢  常家人护送钱陌上京的至于举动,但凡是个人都会赞一声仁义,但是放在处于高位上的人的眼里,总是不介意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上门的人,所以常起一家就被查了个底朝天。

不过常家人也没有隐瞒自己来历的心,想在京城立足少不得寻个靠山,既然搭上了荣国府,自然不会多加隐瞒。毕竟纸是包不住火的,被查出来弄虚作假,还不如一开始就坦白。

要说常起几个人,得先说常家。常家世代经商,以货郎起家直到常起的祖父便经营起了客栈,到了常起父亲这一辈更是野心渐起,开始向姑苏之外拓展。

而常起的母亲冯氏正是常起的父亲在奔波中的认识的,而冯氏出身于金陵豪绅,因此联姻之后常起的父亲便打开了金陵的市场。

只不过商人重利轻别离,冯氏的一生都在盼君归,因此常起和弟弟常越的年龄差才会足足十岁。而冯氏去世时常越不过七岁,而常起也由此耽搁了成婚的时间。

偏屋漏又逢连阴雨,当时常起的父亲为了保持同冯家的联系,便给常起定了冯氏的娘家的侄女。冯氏对这个侄女也是疼爱的,不过冯氏的大嫂在生儿子时大出血,缠绵病榻几年便英年早逝了。

而冯氏的大哥对妻子是鹣鲽情深,从没有续弦的打算,只是没想到冯氏的大哥积劳成疾,突然逝世,只留下了姐弟二人,常起的父亲无法便将这对姐弟接到了姑苏。

此时常起的母亲冯氏已抑郁而亡,不过商人虽然重利但也得重信,信誉一旦被打破,生意可就难做了。

一年后常起的父亲续弦,常起兄弟和冯氏姐弟的日子就渐渐难过了,最后在继弟出生后,被安了个不敬继母的罪名给赶了出去。

说起常起的继母,夏恒不得不感叹世界很大但是更小。常起的继母出自薛家,娶了皇商女的常起之父,也就不在乎冯家这个姻亲了,况且薛氏女的背景更大,也就遂了薛家的愿。

偏常起带着弟弟和冯氏姐弟遇到了贾娴,贾娴听到常家的遭遇,那叫一个感同身受。当时便签了雇佣的合同,而且只签了常起一个,薪水也足够养着一大家子了,而常起也投桃报李。

正因为常起的经营,贾娴在钱家作为钱袋子的存在,日子才过得下去。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钱家被贾母养大的心,整天就想着一步登天的好事。

而在常起一家上京的时候,就注定了钱家的结局。夏恒虽不知道贾代善父子怎么处置钱家,但是那下场足以让贾婉的夫家引以为戒了。

如今常起已经三十有二,其妻冯氏与他同岁,因为守了双重的孝,两人的儿子常达也才七岁有余。夫妻两商量下,便让儿子给钱陌做了书童,好歹能近距离接受先生的教导。

郑氏也不可能真把常达当做书童,毕竟常家可是良民,所以在吃穿用度上也没亏待。郑氏想得长远,日后钱陌和常达真有出息了,也不好做出那忘恩负义之事,教导得当绝对可以做贾瑚的帮手。

而常起则带着妻弟冯哲管理大房多出来的田产,至于常起的亲弟弟常越,便是夏恒选定的布庄人选。倒不是常起不管常越,而是因为常越的妻子蒋氏因为舟车劳顿犯了旧疾。

说起蒋氏也是个苦命的,蒋氏是个农家女,被卖的原因是家里的大哥要娶亲。当时的常起刚被逐出常家,就碰到了被推搡的蒋氏,一时恻隐便从人牙子手中买了过来。

问了年纪才发现和弟弟一般年纪,十来岁的姑娘瘦骨嶙峋的跟个六七岁的小孩子似的。而蒋氏渐渐长大,却是越长灵秀,常越便央了冯氏说和,两人便成了亲。

不过蒋氏因为吃苦太多,体质就没那么好了,在生了儿子常逸后便不能做重活。而上京这一路,蒋氏也是咬牙挺着,待事情了解这就病倒了,常越便留在家里照顾。

如今几个月过去,夏恒想着蒋氏应该休养的差不多了,常越与其到别家找活计,不如来给他的布庄添砖加瓦。所以夏恒也不拐弯抹角,直接找了郑氏说明了来意。

夏恒到瑶光苑的时候,郑氏刚好送了贾瑚去外院读书。而郑氏一大清早看到夏恒还是挺吃惊的,下意识的就提醒道:“今个不用请安的,姮儿。”

“姮儿知道的,是姮儿有事相求。”夏恒听到郑氏的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打扰到大嫂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