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1/2)

“咚——”地一声,最后一记鼓声静止,千军万马如瞬间定格般止了一切动作,一片肃穆,最前排的刀尖甚至已经顶上了马戛尔尼的帽檐。

福康安此时才转身,对和珅做了个请的手势——和珅已有些呼吸急促了,此情此景军容壮阔他有几年不曾亲见,他回过头,却恰与福康安四目相对,他眼中炽热的深意却教他脸上一烫,赶忙点下头去——他二人联袂踏上拜将坛,福康安才凝着脸看向台下万千兵将,忽然一扬手,袍袖飞起,数万将士全都整齐划一地放下枪戟,一片金戈坠地声的同时,三军解甲全都在瞬间跪了下去——

“大清江山永固,皇上万寿无疆!”

其声其势如排山倒海,震地几个站在人群中越发显得突兀可怜的英国人东倒西歪颤栗不能自已。马戛尔尼打了个激灵,四下仓皇张望,所及之处皆是一双双充满戾气的充红双眼,心下已是惊惶茫然,忽听台上的哈巴思再次敲起战鼓,鼓点如战车隆隆碾碎了他最后一点强撑的镇定,脚一软,已是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鼓声丕听,福康安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语气又恢复了一贯睥睨天下的高傲:“什么火器大炮都是奇技淫巧之物!尔等撮尔小国跳梁小丑也敢夜郎自大居心叵测!你们派人到西藏,和班禅达赖他们挑拨了什么?!你们悍然出兵占领不丹——要知道那是我们的属国——又是什么意思?!你们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四下活动输入鸦片又是想做什么?!”

马戛尔尼瘫软一团,已是无言以对惧到极至了,嘴里倒不住地懦懦地说:“误会。。。这都是天大误会——我我我深表遗憾——”

“马特使。”和珅走下台,牛皮小靴踩在地上声声作响,在马戛尔尼身前寸余处才停下脚步,“我与福郡王都不过是乾隆大皇帝驾前的奴才,您既然能跪我们,自然更该跪我圣朝天子!”

罡风朔起,吹起和珅飘扬的袍角,他转过头去,目光与他在半空中悄然相会——

多少年前,他们似乎也有过这样一次的相对,那一次他挟悍将军威打压地他几乎抬不起头来,那时候的心里,除了不甘,愤恨之外——

更多的是天涯萧索的苦涩。

而今次——相隔二十年的携手并肩——却是足令江山褪色的沸腾!

他仓促地回过身避开他的视线,鼻尖微酸——可惜。。。太迟了。。。

第四十九章 秋点兵有情人缘牵一线 狩木兰嘉亲王始露峥嵘(下)

和珅进天地一家春向乾隆禀告的时候,很有些眉飞色舞的味道,乾隆本是歪在榻上让小贵子给他锤腿,因此仍旧是闭着眼听,半晌忽然一笑:“和珅哪,你平常办差办好了也都没这一次高兴哪?”

和珅一愣,赶忙低头道:“为皇上办差是奴才的本份,何来高兴不高兴之说——是皇上说的,那马戛尔尼与别不同,定要他心甘情愿臣服纳供——”乾隆睁眼,挥手命小贵子撤下,方才起身,和珅忙上前搀了——乾隆已经年过古稀,满头银丝了,这些年虽然国无大乱,但太后和亲王等至亲的先后亡故,使得这位天子也渐渐生出几分“风雨流年树犹如此”的慨叹,晚年不免有些倦政,一应大事皆出自和珅门下。

“和珅。。。”乾隆扶着他的手走到窗前坐下,眯着眼道,“朕可是老了?”

和珅顿了顿,才轻声道:“是。”乾隆不无意外地看他一眼,随即呵呵地笑了,摇着头道:“你哪。。。”“人之在世,谁人无老?皇上即便老了,依旧英明神武是难得一见的百代圣天子——这岂不是更加难得?”

“好。朕知道你嘴乖,外人都说朕宠你信你,可你的本事他们却一点没学上。。。这些年来,圆明园,避暑山庄都修了,浙江的海棠,江南的漕运,都是大工程,没你和珅能行?”年纪一大就不免有些唠叨,乾隆絮絮说着,忽然抬眼看他:“。。。和珅哪,上一次的木兰秋狩是什么时候?大约——是前年了?趁着朕身子骨还行,再陪朕去一趟承德吧。”

“。。。奴才自当奉承!”其实心中对乾隆高龄秋狩很有些反对,但他也知道此刻的乾隆如同小儿,最不喜人驳斥他的旨意,因而便掩口不说,随即微微看向小贵子,使了个眼色。小贵子知机,忙弯腰笑着对乾隆道:“主子,您今儿精神好,马戛尔尼前些日子供奉进来的那些西洋玩意,主子还没瞅过吧?奴才让人送进来?”

乾隆倒是不置可否,和珅却开始唾沫横飞地介绍抬进来的器具——什么罗盘,航海器,火轮船,自鸣钟。。。乾隆拿起一只单筒望远镜在眼上比画,和珅忙道:“听说这个能看到十里开外的东西。”

乾隆一笑,将东西放下:“看那么远实在是好高婺远,依朕看大可不必。”和珅一惊,但他从乾隆带笑的表情中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忙继续道:“英夷的科技制造倒很有些看头的,未必就都对咱们没用。奴才听说他们整个国家都是商人,都会做生意,如果咱们大清和他们能在五口通商,英国人的货物价格低而他们要的茶叶丝绸我们却能开出很高的价格,还能收取五成的关税,长江流域的制造商们还能再收一大笔税费,财源滚滚啊!”

“和珅。”乾隆的脸上第一次没了笑容,将手背过身后,慢悠悠地道,“木兰秋狩之事你可要多费心打点了。”

和珅一怔,心中顿时如翻了五味瓶一般,什么滋味儿都有,半晌才磕头称是。

次日乾隆返驾紫禁城,马戛尔尼上乾清宫觐见,行三跪九叩礼,乾隆龙心大悦,又是赏赐无数,但对马戛尔尼国书所提开放通商一事,却只复言如下——

“我天朝物华天宝,无所不有,本不需外夷奇技淫巧之物。朕体谅西洋各国的难处,所以准许在广州一地开设洋行,满足夷人所需。……天朝法制森严,每一尽土地都开于版图,不容分制,英人请求赏给土地传教立言等事断不可行,……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全尔邦,共享太平之福——”

马戛尔尼惊诧地抬起头来,他原以为自己已让步至此,这中国皇帝没道理不答应个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啊!然而当他愤怒地看向和珅的时候,他便发现,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堂大人眼中的失落与不解,比他犹甚。

当天晚上,乾隆着小贵子送去一份口谕:“士农工商,商为末流,乃千古不变之定理,何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卿怎可本末倒置,以蝇头小利换我天朝脸面尊严!”这是这些年来,乾隆写过的口谕中措辞最强烈的一道。和珅跪地接了,一遍一遍地看了,忽而跌坐于地,摇头失笑。

这些年来他时时如临深渊刻刻如履薄冰依旧是圣心难测——这位从来就大权在握挥霍豪奢惯了的皇帝,又哪里知道,他拒绝的华夷通商又何止是蝇头小利!节流不可,开源也难——鲜花着锦的乾隆盛世又能延续几年!

这是第一次,他生出了几分高处不胜寒的倦怠。

即便心下烦扰,木兰秋狩之事还是有条不紊地准备妥当。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乾隆带着阿哥王爷亲信大臣侍卫宫眷数万人浩浩荡荡地驾幸承德,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木兰秋狩。

秋风飒飒旌旗猎猎,木兰围场之间一派“千里霜林尽染丹,漫山红叶溢金流”的美景,乾隆在华盖车上端坐,他虽然也换上了一身戎装,但却再也没能象往常那样纵马驰骋——大臣死活不让他再上马了,乾隆只得悻悻作罢,他自己也知道,如今风烛残年,早已今时不同往日了。清咳一声,乾隆抬眼看向站地离他最近的成亲王永瑆,嘉亲王永琰,庆郡王永璘,其中尤以永璘最为气盛,乾隆老年舐犊,待这幼子尤为不同,他这一身的金龙铠甲便是乾隆御赐,当年康熙爷穿着平过准部的,一身戎装,更是顾盼夺人,不可一世。乾隆满意地冲他远远一笑,再望右看去,是嘉勇郡王福康安,户部尚书福长安,和一等忠襄侯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并额附丰绅殷德。都是一派翎羽辉煌英雄气度,心下大为宽慰,徐徐开口道:“今日围场聚歼猛兽,朕就不下场了,尔等可各显神勇,拔得头筹者,朕有重赏!”

其实即便没有重赏,谁不想在皇帝面前争个高下!

于是画角声刚过,甲胄在身,长枪在握的诸人顿时如离弦的箭一般疾冲了出去——王公贝勒们纵马驰骋,张弓引箭,马嘶兽鸣,将这片山林化作壮烈狩场。

不过小半柱香,永琰忽然拉缰止步,随后跟来的穆彰阿也勒马停下,小声地问道:“主子?”永琰翻身下马,解开沉重的锁子甲挂在鞍上,现出一张极其成熟英气的脸来:“本王不陪他们闹了。”谁看不出乾隆设这个局不过是想给那最擅长弓马骑射的福康安和他的十七弟的脸上贴金,他还没老八老十一那么蠢,真去拼死拼活。

别的不说,永璘弓马娴熟,年富力强,论武功的确是众阿哥中头一分。更何况,他还有永琰难以企及的天恩殊宠。

自令皇贵妃前年没了之后,乾隆就追封其为孝仪皇后,陪葬裕陵——而膝下能称为嫡子的就只有嘉亲王永琰和庆郡王永璘二人,这些年来,庆王圣宠深厚,京城中除和珅外无人能出其左右,朝中多有党附者。反观永琰,依旧谦和端方温吞性子,遇事从来一味忍让,风头较之永璘大大不及,朝中有知机钻营的,看出乾隆也在对二位阿哥暗加甄选一评高下以定储君,都认为永璘必胜。

穆彰阿有些诧异,“那难道就白让旁人在皇上跟前儿长脸?”

永琰冷冷一笑,要长脸何必那么累?!“你忘了当年世宗皇帝如何被圣祖选为皇嗣的?”穆彰阿微吃一惊——就听见不远处一阵欢呼,循声望去,却是永琰的嫡长子,福晋喜塔喇氏所出的绵宁竟用特制的小弓箭射死一头母鹿,众人欢声雷动,将那中箭后还在挣扎的母鹿绑到乾隆跟前,都夸绵宁世子不满十岁有此神勇实乃天赋异禀,乾隆也笑逐言开,当即把黄马褂、双眼花翎赐给了这个小孙子,并当即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 家发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