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长安,长安(1/2)

长安,长安。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秦塞重关一百二,八水分流横地轴。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隆基在大明宫望仙门前下马,撩起腰间系着的金龟符,向守直的监门卫长上晃了一晃,那长上健儿向他笑出一口白牙,意极亲善。都是熟面孔,可能叫不上名字来,但当直的监门卫官兵显然都知道他是谁。

这是隆基今生头一回来到长安,他列祖列宗开基创业、肇造大唐的都城。

说不清到底因为什么,自入长安,他觉得身边人事风物都在悄悄变化,连这些守卫兵士,对李唐宗室子孙都更恭敬尊重。

显然不是因为长安城更堂皇富丽。自祖父高宗大帝率百官朝廷迁至东都,崩于洛阳,天子大驾已有二十余年未至长安。女皇改唐立周后,更将洛阳改名“神都”,定为大周朝京师,这些年还在不断迁移商贾富户充实首都人口。此消彼长二十载,要论宫阙壮丽、市阜繁盛,如今洛阳已盛于长安。

可长安城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王气”,是外地城池永远不能比肩的。

临淄王隆基年满十八岁,已释褐出仕,正式得到朝廷授官,如今是正五品上的“右卫翊二府左郎将”了。

以他亲王庶子、已封郡王的出身,这授官不算高。但他父亲相王旦如今被女皇命“暂知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事”,等于名义上统帅全部北衙禁军,再把自己儿子安排到南衙十六卫做军官,本已经有些犯忌讳。

降品级授职,是相王与宰相们商议后,又报奏女皇经批准的结果——隆基自己知道,姑母太平公主也不动声色地从中推了一把。

圣神皇帝率宫廷贵戚和百官衙司“西幸长安”,自己仍入住大明宫,命太子一家居少阳院,又赐相王及太平公主全家于隆庆坊立宅。隆基自然也住在那坊里,名义上有座“临淄王府”,其实只是附于相王府当中的一个单独小院。好在外墙有道门可直通街上,他出来进去不必每次都经过相王府门阍,一些秘密活动方便了不少。

自从全家随驾来到长安,不,自从堂兄邵王重润惨死在张易之兄弟的谗言之下,父亲相王对于“掌兵参政”这些事的态度也有了些微妙变化。

圣驾启行之前,还在洛阳自己家里,有一夜父亲喝了不少酒,把五个儿子都叫到跟前,低声叮嘱他们:

“阿耶原本以为,退位让国给三哥,远离政争宫斗,就能保我全家老少一生安康富足,得享天年。如今看来,圣上年纪太大了,心思没法预料没法琢磨,二张兄弟轻狂骄横,最要命的,你们的三伯也……唉,流贬边荒十几年,他整个变了一个人啊,也不是个能靠得住的。也就你们姑母还好些,可她一个女流,也扛不起整个李氏江山。阿耶一直叫你们小心避嫌,什么都别沾惹,如今看来,是不行了……你们几个也都老大不小,从小读书识字练武,心思都还清楚。就牢牢记住你们的阿娘都是怎么死的,凡事小心啊……”

那之后,隆基兄弟五人,陆续授官出仕,文武二途各有分派。隆基自己一向爱和禁军卫旅的各级将官士卒厮混,以前父亲严管,如今也睁一眼闭一眼的,等他成丁,干脆就把他丢去当了个军官。

每次从隆庆坊住所出来,往大明宫去上直守卫,隆基都爱贪看这一路的风景。他自己是在神都洛阳的金顶明堂、万象神宫、上阳水岸、卢舍那大佛环绕中长大的,那些兰窗绣柱、宝盖雕鞍、锵金鸣玉、锦绣繁华于他是与生俱来的理所当然。可长安子城内几乎看不到这些。

他出坊西行,转入望仙门大街向北,一路就是宽阔苍黄的官道,两边槐树夹道,水沟潺流,坊内之内时或有佛塔或高楼错落耸立,雄伟而寂寥。路上行人不多,长安城东北这几坊位于宫城、皇城和大明宫的两面包夹下,坊内住户非富即贵,还杂有大量官衙寺观,不是寻常长安住户随便能到的地方。

“三郎!”

隆基回头一看,纵马自后赶上他的,是他两位好友,左卫翊府中郎将之子王守一,及仁勇校尉王同皎。二人都是英姿挺拔的年轻男子,隆基笑了出来,打过招呼便问:

“你两个怎么一起出街了?上直么?王仁勇几时到长安的?”

他这话有几分戏谑,是熟人间的玩笑。原来王守一和王同皎虽同姓,还一见如故交情极好,但王守一的父亲名“仁皎”,和王同皎仅一字之差。当世避父讳甚严,他两人每见面说话,王同皎习惯地以名自称,“同皎”二字一出口,王守一就得起身立直,往往引发大笑。就是因此,这两人后来有点望影相避。

王守一跟着父亲全家侍驾随军到长安,王同皎之前留在洛阳,隆基也不知他什么时候入关的。王守一解释道:

“他升官啦,被上司派去添建张行成老相的祖坟有功,如今散官升了两阶,是‘御侮校尉’啦。那不是邵王灵柩也要启行了吗?他办差熟手,就被调来接那差使。”

三人目光一对,各自会意,并马向大明宫行去。王守一又问:

“张说面谒神皇、指证魏元忠谋反挪移到今日上午了,此时怕是正在御前折辩呢,三郎知道这事吗?”

“啊?挪到现在了?”隆基一惊,“我还真没听说——快走快走!”

他加鞭打马,疾速向大明宫行去。但长安城官道上禁止驰马,他只能催坐骑快步行进。王守一和王同皎也催马跟上,刚到长安的王同皎迷惑询问:“什么张说指证魏元忠?魏元忠不是宰相么?张说——是那个风流状元?”

王守一给他解释,老相魏元忠性子忠直又有文武功勋,向来看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不顺眼,曾多次在女皇年前弹劾抨击他们,还杖杀过欺凌百姓的张氏家奴。二张怀恨在心,遂构陷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私议“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想要重复谗杀邵王重润之举。但这激起了满朝义愤,女皇命将魏元忠下狱,又召集太子、相王及众宰相,共听张昌宗和魏元忠论驳对证,自旦及夜,始终不能判定魏元忠有罪。

张昌宗素来与凤阁舍人、状元张说交厚,当年他们兄弟主持编修《三教珠英》,主笔便是这位当世最著名的文学大家。那张说言辞便给风流自喜,本来也不是什么节操坚贞之士,张昌宗便向女皇奏明,张说亲耳听过魏元忠的谋反计划。女皇命择日再审魏元忠,由张说当面出首作证。

隆基也认识张说,对此案一直十分关注。王守一向王同皎讲完案情,又央求隆基“也带我二人混进朝堂看看热闹”。他们其实也都是禁军军官,只位份没那么高,隆基答应“我试试看”,带着他二人直冲望仙门。

三人都穿戴着禁军的红抹额黑衣袍,隆基向监门卫亮了龟府,门卫即一笑放行,没再核验跟着他的两人。隆基知道祖母近来理政多在延英殿,于是带二人绕行向西,悄悄自廊下偏门入延英院。

刚接近正殿阶下,就听到一片吵嚷声。女皇、太子和诸王宰相都在殿内,这情形可不多见。隆基三人隐身廊柱后,只见那被引来作证的张说立在院内,他面前站了乌泱泱一大群朝服官员:

“……名义至重,鬼神难欺,张公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张公若获罪流窜,那是光宗耀祖之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张公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一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